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起源与发展主管中药师辅导精华

中药炮制起源与发展主管中药师辅导精华

中药炮制起源与发展(主管中药师辅导精华)(一)古代的中药炮制专著
1.《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2.《炮炙大法》——第二部炮制专著
3.《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大炮制专著的概况
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主要特点和贡献
《雷公炮炙论》雷敩南北朝刘宋时期约300种 1.系统总结当时的炮制成就
2.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
3.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炮炙大法》缪希雍明代439种 1.总结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2.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代232种 1.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
2.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
(二)炮制发展的各历史阶段及特点
春秋战国至宋代,炮制技术始形成。

金元明时续发展,炮制理论独一帜。

清代扩大再应用,现代炮制振兴时。

(三)与炮制有关的主要古医籍中对炮制理论的论述
1.《黄帝内经》:“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2.《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

”这里的“阴干、曝干”是指产地加工,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

3.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诸石皆细捣”,“阿胶,炙令通体沸起”。

4.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的内容,记有作蘖、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法,对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5.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
6.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黄芩、黄连、黄蘖、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

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

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

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

”“去湿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

7.张元素《珍珠囊》:白芍“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

”“木香行肝气,火煨用,可实大肠。


8.葛可久《十药神书》:“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


9.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成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10.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