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面。并回答 手 , 设 疑
新
出谜底。 激 趣 , 展
课
谜底:风
开本节课
导
内容。
入
小结:同学们都猜出了谜底是风。的确,风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中。我们看到水面上的波纹,会想到风;听到树叶的沙沙声,也会想到风。那么,今天,老师就 带大家一起来了解风的形成过程。
巩固热力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 回顾大气环 环流的知
风 直运动使大气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并产生 极思考,在 展区理
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简称气压梯度力。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 老师的引导 论,使学
形 压沿着水平方向流向低压,这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即为风。因而水平气压 下,自己推 生更好的
成 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动力。
2.1.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风的形成 二、高空大气的风向
百帕 476 484 492 500
word 可编辑
.
.
.
板
书
A
设
计
三、近地面的风向
同 一 水 平 面
图一
百帕
996
同
一
1004
水
平
面
1012
B
1020
图二
使学生能
够学会迁
课 在南半球,高空大气的风向和近地面的风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老 在课后积极
的 情况。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 力—地转偏 高低气压
风 向)。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过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向力。回答 的分布,
word 可编辑
.
.
.
向 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质点始终是 地转偏向力 判断某地
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 的特征。 风向。
梯
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度
word 可编辑
先讲风的
结合风的形 形成,后
成,理解记 讲气压梯
忆。
度力,使
学生易于
理解。
.
.
.
力
思考大气的 了解水平
讲解:在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运动为什么 气压梯度
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如果没有其他 要受这三种 力、地转
出风的形 理解风的
成。
形成。
地面冷热不均
水平气压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
小结: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动力,那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它的特 点。
水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平 (2)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气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压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右侧,所以使得风向不断地右偏。最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此时,水
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
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作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 认真读图
的稳定的风。依此原理,可以推导出风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人背风而 2-1-7,思 培养学生
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通常称之为风压定律。
12 分钟
教学方法
读图画图分析法 探究发现法 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教科书
教
学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
节
word 可编辑
.
.
.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风。教师说谜面。学生回答谜底。
认真听老师 从 猜 谜 的
谜面:看不见来摸不着,四面八方到处跑。
所说的谜 角 度 入
跳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咆哮。
解的基础
上配以动
画演示,
加强学生
word 可编辑
.
.
.
对知识的 掌握。
转折:我们分析了北半球高空大气的风向,那近地面的风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教师讲述:我们已经介绍了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
三种力是
不同的空气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近地面的大气层里平直等压线 思考实际生 怎么样影
原因
及风速的
向
影响
教师总结:近地面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
用下的结果,方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word 可编辑
.
.
.
仔细观看近 在理论讲
地面风向的 解的基础
展示动画,在教师分析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高空大气的风向。
动画图,加 上配以动 深理解。 画演示,
加强学生
对知识的
掌握。
word 可编辑
.
.
.
word 可编辑
活中的风会 响风呢?
的情况下,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两种力的合力达到 受到哪些力 逐渐递
平衡时,形成斜穿等压线的风,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请同学们读 的影响。 进,讲解
2-1-8,“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三种力对
近 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因为摩擦力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即与风向相 认真读图 风向的影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3.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教学目标 (二) 过程与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2.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 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
word 可编辑
.
.
.
观;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
地 反,而地转偏向力又在运动方向 90°,即与风向垂直,所以,摩擦力与 2-1-8,思 响
面 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 考近地面风 巩固三种
的 的,即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 向及其形成 力对风向
风 风速。所以,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 力的作用 偏向力、
线。
回忆地转偏 近地面摩
该情况理论上只在赤道上空存在。
向力,并思 擦力对大
考其大小和 气水平运
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在水 方向
动的影
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
.
.
.
教学方案
题目: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姓 名 : 张娜 学 号 : 222012318011107 学 院 : 地理科学学院 专 业 : 地理科学(师范) 年 级 : 2012 级
2014 年 5 月 25 日
word 可编辑
.
.
.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授课人 教学课题
张娜
时间
2014/5/25
高中地理必修一 2.1.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考高空大气 读图、析
中的风向及 图、绘图
所以,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 其原因。 能力,提
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这个形成过程中,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风
高综合分
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析问题以
及运用地
理知识解
决实际问
题的
仔细观看高
空风向的动
画图,加深 在理论讲
展示动画,在教师分析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高空大气的风向。 理解。
响;
高
空 教师总结: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 思考除水平
大 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 气压梯度力 运用等压
气 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 外。影响风 线分布
中 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如图 2-1-7。图上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 向的另一种 图,分析
移运用,
后 师这届所讲述的内容思考,下节课请同学们回答。
思考问题。
并学会举
思
一反三。
考
题
word 可编辑
.
.
.
1.课程内容把握不准,基础知识不牢固,关键性的概念理解不深刻,比 如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课后应努力吃透教材、夯实基础。 2.语言不够凝练,赘述较多。比如在讲解风向的时候,没有一针见血的 教 指出“风向就是风的来向”,且没有立即做大量练习,学生不能及时掌 学 握。 反 3.没有突出重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知识点的把握、语气的轻重没有 思 做好,让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效率不高,从课堂练习的效果中就可以反映 出来。 4.教学过程中语气迟缓,没有做到干脆有力。 5.知识点间的过渡及与前后内容的衔接不够自然紧凑,没有指出“风”在 这一节乃至这一章中的重要性。
过 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流的知识 识,并导
渡
出大气的
水平运动
word 可编辑
.
.
.
分析风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