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材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小数室一、教学内容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认识自然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掌握数位顺序,会根据数级正确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

3.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5.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三、编排特点1.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促进知识、方法的迁移。

“大数的认识”从万以内的数扩展到千亿,数目大,数位多,读和写的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数概念的特点,采取逐步扩大认数范围的方式,把大数的认识分为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部分。

教材按“亿以内数的认识”→“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

先由万以内的数扩展到亿,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水平。

①把计数单位扩展到“千亿”,通过对计数单位的整理引出数位顺序表,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等概念。

这里,整理并拓展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知识。

学生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清楚地了解到从个位到千亿位的排列顺序及每四位一级的分级情况等,为认识亿以上的数奠定基础。

②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探索、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及比较大小的方法……从而丰富、提升学生对整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经验,为认识亿以上的数作好准备。

③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类推出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比较大小和求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对整数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这样编排,有利于知识、方法的迁移,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2.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从自然、社会、科学等多方面选择实例和数据,结合现实情境与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例如,教材首先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6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引入学习内容,提供认识大数的实际背景。

教材还选取了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数、一个人血管总长度、地球赤道长度、光的传播速度、蜻蜓的眼睛由多少只小眼组成、蓝鲸的体重、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全球总人口数等素材,并设计现实情境,让学生了解大数的广泛应用,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

用源于现实世界的丰富素材为载体呈现数学知识,使学习内容生动、鲜活、现实,并使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读、写等知识的同时,受到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3.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的条件与空间,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索的过程。

本单元教材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比如“亿以内数的读法”,先由万以内的数启动读数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接着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读整万数和含有两级的数,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读数的方法。

又如,亿以内数的写法、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等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索。

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应用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和经验去尝试、实践亿以内数的读、写与比较大小;让学生通过对读、写和比较大小实例的讨论,归纳总结读法、写法……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派上了用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种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数学的乐趣,感受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学习表达交流,学会合作。

四、具体内容(一)亿以内数的认识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

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

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

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首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

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

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

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

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第一个是万以内的数,其余3个都是整万数,分别是万级没有0的、万级中间有0的、万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读万以内的数和读整万数的知识,自主探索读数的方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

所以,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让学生回顾整理读数的经验,归纳总结读数的方法。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

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

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体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

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不完全的写数法则文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11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

接下来通过呈现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比大小的法则文本,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通过呈现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和作用这一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小精灵的话,则体现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材首先简洁说明近似数的作用,然后呈现太阳和地球的半径数据。

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四舍五入”法,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

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

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

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来体现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

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

在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全球人口问题。

对照数位顺序表,教材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第一个是整亿的数,另两个是非整亿的数。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由易到难尝试探索读含有三级的数。

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

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材提供3个数据,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由于前面已经学过将非整万的的数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则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

通过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