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理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理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关键阶段,应该义不容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认真抓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价值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支配、影响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中心、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是人们深层次的信念系统,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念体系的统帅和灵魂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落实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是我校教职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11月22日,在校工会召开的教职工学习十七大专题座谈会上,与会教职工对此畅谈了体会和感受。

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家一致表示,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自觉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文法学院教师孙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论述精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切实与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今年“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

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第一,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

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第二,民族性。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崇高性。

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是在思想,而人的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作为人们思想的总开关,指导支配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

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的改变。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

我们党把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

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我们认识世界和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一思想路线和科学的世界观,做到在实践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注重调查研究,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总结经验,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唯物而辩证地统一起来。

正如邓小平所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得的一切胜利,得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不但中央、省委……,就是一个工厂……,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

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

所谓区别就是表现在所指的内涵和范围的不同,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同时,三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世界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揭示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指明社会历史和人的发展方向,为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保证和服务。

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世界观上解决唯物而辩证地、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事物,就很难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对世界观发生作用,或是巩固、完善、促进世界观的发展,或是动摇、破坏、扭曲世界观。

例如,现实生活中,有的税务人员由于经不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金钱的引诱,在人生观上受到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蚀,最终动摇,背弃了自己原来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误入邪路,跌入深渊,直到自我毁灭,这是反面的例证。

如原某省税务局的税务干部张晨光,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先后采取非法截留、销毁完税证存根,“大头小尾”重复开票及收税不开票等手段作案152次,侵吞税款1.7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同时又有许多正面的例证说明,一个人如果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他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世界观,努力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毛病,做到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可见,我们每个税务人员,如果要想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出一番业绩,成为一个活得有意义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世界观,把握客观规律,认清世界和中国终究要向哪里去;通过正确的人生观,懂得活着为了什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确立高尚、进步的价值追求,实现完美的人生价值。

目前,有媒体报道说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其实,据观察,现在大学生主要都集中在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是在这些地方过剩,因为每年源源不断的大学生考进这些城市,而就业就会每年增长有限。

但中国经济活跃的沿海二线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大学生还不是太集中,而中国最需要大学生的基层和乡村,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点,还缺乏很多的大学生,或者说还是一个空白。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考公务员、当“村官”、做企业家和出国留学,都是很好的选择,没必要厚此薄彼。

我个人认为,在选择时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是否适合自己,二是符不符合中国和国际化大趋势。

只要能把握这两点,无论选择作哪一项,都能使自己以及社会价值最大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基础工程。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低年级段的教育。

目前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集体,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与之形成的就是不良的习惯。

例如:在校表现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懒于改正错漏作业,甚至拖拉作业的习惯,对班集体漠不关心,自私自利。

这就为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

因此应该得到真正张扬和提升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意识,但并不是要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现阶段的学生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症状”,对这种种不良的习惯,需要的不是口号式的说教,而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实践。

同时,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制约着学校文明教育的推进,也制约着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