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

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

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

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

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

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
的词汇容量。

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

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

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以更简短的句子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是语言经济性的表现之一。

例如“瓜时而至”按句意来说应该指的是“瓜熟了的时候到那里”,但句子中“瓜”后面省略了述语“熟”,这就导致“瓜”需要表达“瓜熟了”的意思,也就必须活用为动词了。

类似的句子还有“今君欲一天下”“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王必欲长王”等,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而将其余部分直接充当谓语,这也造成了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成动词的现象。

除此之外,名词、动词作状语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像、似、若、如”等或者省略了引入方式、处所、工具等的介词,如“豕人立而啼”省略了“像(人)一样”,“又郊败之”省略了“在(郊外)”。

二.语言的修辞性
古代文人乐于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词类活用可以说是他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富有文采,使语句更加抑扬顿挫而使用的
修辞手法。

如“嫂蛇行匍伏”“老人儿啼”中“蛇”和“儿”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指“像蛇一样”形象地写出了嫂子的卑躬屈膝,卑微讨好;“像小孩子一样”生动地描写了老人哭泣的样子,都增加了语言的文采和修辞效果。

再者,例如“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中“广、强、博”都是使动用法,意指“使国土面积更广,使民众更富有,使德行更博大”,若是按意义直接表达就会显得不够简洁凝练,语句读起来不够有气势,汉语抑扬顿挫的感觉也没法体现,这也是印证了古汉语词类活用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三.句子结构的模式化
句子的组合是有特定的规则的,这种规则可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规则的确定会使句子的表达形成一些固定的结构模式。

为了适应这种固定的句子结构模式,词类活用就成为了必然的要求。

古代汉语也许是“依句定类,离句无类”的,与现代汉语中词类具有稳定性,可以“离句无类”的现象有所不同。

固定的句子模式,只能要求词类进行变化,也就产生了词类活用。

以上几点是个人对于为何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原因的理解,其中“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语言的修辞性要求”是个人觉得更为准确,更有说服力的原因分析,“句子结构的模式化”则更多是参考书籍后懵懂的理解,尚有不明确的地方值得深究。

16级中文基地班黄林洁 41602355
(古代汉语作业第571页十三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