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荨麻疹一、朱仁康,两类别缓急,分五型辨证治疗荨麻疹朱仁康认为荨麻疹其成因有外因引起者,有内因产生者,也有内外因相合者,急性期多见于风热,风湿两型,应投以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之法,易于收效。
慢性荨麻疹多顽固难愈必须仔细审证求因,方能得治,如风邪久郁未经发泄,可重用搜风药驱邪外出。
又如卫气失固,遇风着冷即起,则宜固卫御风,又有既有内因,复感风邪触发者,如饮食失宜,脾虚失运,复感外风,而致胃疼、呕吐、腹痛、泄泻、应予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此外也有内因血热,血瘀致病者,血热生风,亦不少见。
常见皮肤灼热刺痒,搔后立即掀起条痕,所谓外风引动内风,必须着重凉血清热以熄内风。
血瘀之证,由于瘀血阻于经络肌腠之间,营卫不和,发为风疹块,应重活血祛风,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更有寒热错杂之证,又当寒热兼治。
总之,病情比较复杂,当审证求因,庶能得治。
(一)风热型一般见于急性荨麻疹,亦见于慢性者。
由于风热外袭,证见风疹色红,成片,痛痒不止,重则面唇俱肿。
汗出受热易起,或有咽干心烦。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带数。
治宜疏风清热,佐以凉血。
方用消风清热饮(荆芥9g,防风9g,浮萍9g,蝉衣9g,当归9g,赤芍9g,大青叶9g,黄芩9g),或疏风清热饮加减(荆芥9g,防风9g,牛蒡子9g,白蒺藜9g,蝉衣9g,生地15g,丹参9g,赤芍9g,炒山栀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生甘草6g)治之。
又有风热之邪久郁,未经发泻、风疹发作一二年不愈,证见疹发大片火欣红,舌质红苔黄。
治宜搜风清热,用乌蛇驱风汤,药用(乌蛇9g,蝉衣6g,荆芥9g,防风9g,羌活9g,白芷6g,黄连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甘草6g)。
(二)风寒型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
由于卫外失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
受风着凉后,即于露出部位发病。
证见风疹块色淡红或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紧或缓。
治宜固卫和营,御风散寒。
以固卫御风汤加熟附子治之。
药用(黄芪9g,防风9g,炒白术9g,桂枝9g,赤芍9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7枚,熟附子3g)。
(三)脾胃型相当于肠胃型荨麻疹,由于脾胃失健,外受风寒。
证见身发风块,胃纳不振,腹痛腹胀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宜健脾理气,祛风散寒。
以健脾祛风汤(苍术9g,陈皮6g,茯苓9g,泽泻9g,荆芥9g,羌活9g,木香3g,乌药9g,生姜3片,大枣5枚)。
或搜风流气饮(荆芥9g,防风6g,菊花9g,僵蚕9g,白芷6g,当归9g,川芎6g,赤芍9g,乌药9g,陈皮6g)治之。
(四)血热型多见于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中医称为风隐疹。
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
一般起风块较少,每到晚间皮肤先感灼热刺痒,搔后随手起红紫条块,越搔越多,发时心中烦躁不安。
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带数。
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用凉血消风散(生地30g,当归9g,荆芥9g,蝉衣6g,苦参9g,白蒺藜9g,知母9g,生石膏30g,生甘草6g)。
(五)血瘀型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不宣,风热或风寒相搏,证见:风疹块暗红,面色晦暗,口唇色紫,或风疹块见于腰围、表带压迫等处。
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宜活血祛风为主,方用活血祛风汤(当归尾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荆芥9g,蝉衣6g,白蒺藜9g,甘草6g),或通络逐瘀汤加减。
(地龙12g,皂刺9g,刺猬皮9g,桃仁9g,赤芍9g,金银花9g,连翘9g,风热加金银花、连翘;风寒加麻黄、桂枝。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编.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17)二、溪凤霖主张分虚实辨证治疗溪凤霖老中医以肝论治,亦取得一定疗效,其分型如下:1、实证(1)肝气郁结型反复发疹,常在精神抑郁,性躁激怒,或劳倦后,风团瘙痒更甚,并有气闷叹息,胁肋疼痛,或气撑攻递,舌苔薄,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
常用: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川芎,生甘草,菊花,薄荷等。
(2)肝郁化热型风团瘙痒,色红,头昏目赤,胁痛呕苦,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泻火。
常用:龙胆草,黑山栀,淡子芩,生地黄,柴胡,菊花,白蒺藜,金银花,生甘草等。
(3)肝火肠燥型风疹瘙痒,鲜红,头痛,目赤,性躁易怒,口苦咽干,胁腹胀痛,大便秘结,肛门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以清肝通腑,表里两解。
常用:防风,薄荷,连翘,金银花,当归,赤芍,淡子芩,桔梗,生甘草,大黄,芒硝。
若大便不畅,或燥结不下,加更衣片日3次,每次2片。
2、虚证(1)阴血不足型瘾疹瘙痒色淡,头晕目眩,情志抑郁,胁痛隐隐,舌红、口干、脉细弦或带数。
治以养血柔肝。
常用: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桑叶,菊花,赤芍,白蒺藜,醋炒青皮等。
(2)冲任不调型发疹常在月经前期,或经期加重,反复发作,经后消退,发病时伴有胸乳胀痛,腹痛,性躁易怒,月经不调,或量少,苔薄,脉弦,华色不荣。
治以调摄冲任。
常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黄,白芍,制香附,茺蔚子。
月经过多,去桃仁,红花,茺蔚子,加炮黑姜,炙甘草,乌药;胸乳发胀,结核触痛,加柴胡,失笑散;腹痛甚,加金铃子,延胡索。
(3)气血两虚型多见于体弱患者,风团色淡,或白,搔之略呈红色,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劳累加甚,面白光,食少,神疲,欲睡,苔多薄润,脉象濡细,治以调补气血。
常用:生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炙甘草、广木香、桂元肉、白芍、生地黄、粉丹皮等。
(4)肝肾阴虚型瘾疹愈发无定,发时散在不密,颧红,眩晕,腰酸膝软,心烦,盗汗,舌光红,脉红数,治以壮水涵木。
常用:生地黄、丹皮、山萸肉、怀山药、制首乌、炙龟甲、黄柏、赤芍、沙苑子、生牡蛎等。
上述各型,无论虚实,大多属于慢性。
以下药物均可随证适加。
有外风侵入,可加荆芥、防风、薄荷、桔梗、羌活独活、蝉衣、牛蒡子等;如食、药、气、味过敏所致者,可加紫苏,僵蚕、蝉蜕、地龙、全蝎、乌蛸蛇、苦参;如有虫积,可适加使君子、雷丸、榧子、南瓜子、槟榔等;瘙痒不已者,可加白鲜皮,地肤子、乌梅、土荆皮、蛇床子等。
(宋祖敬主编.当代名医证治汇粹.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0,469)三、顾丕荣以祛消熄御四法治顽固性荨麻疹顾氏认为顽固性隐疹主要有初病风从外袭,久病风自内生二种病机。
因风毒之邪,初客腠理,搏于血络,此时当须祛其外风;久恋不去,风气内通于肝,且屡经耗散,营血内馁,肝阴暗汲,则虚风内生,治当潜熄内风。
病机不同,治则自异。
自订祛风、消风、熄风、御风四步治法,疗效显著,简介如下:(一)初病风湿客腠,祛风活血,表里分消大风隐疹初病,由于风湿之邪,外客肌腠,而邪之所客,一由汗出肌腠疏松,一由肠胃内挟宿滞,外邪与内滞交搏,以致营卫不和,一身风块奇痒,脘腹不舒,苦楚难名,舌苔薄腻,脉濡滑,尤在泾所谓:“血为风动,则身痒而隐疹”。
治当祛风活血,表里分消,俾风祛则血无所扰,里和则邪无所依,内外廓清,隐疹乃瘥。
处方:防风通圣丸12g(分吞),浮萍6g,炒牛蒡9g,蝉衣6g,晚蚕砂15g,白鲜皮15g,槟榔12g,炒枳壳12g,土茯苓30g,炒赤芍12g,丹皮9g,生甘草6g。
(二)延月风邪袭络,消风和血疏养结合病延匝月,进服祛风化滞,和营凉血之剂,身痒不减,皮肤干燥,逢夜发作更甚,每伴头晕目眩便燥等证,舌红苔薄。
脉来弦细,此系外风淫气客于肤腠,而日渐侵袭血络,血属阴,夜亦属阴,所以逢夜为甚,苔腻已薄,外邪祛犹未净,而肤燥目眩,血虚营涩,已具端倪。
治当消风和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处方:炒牛蒡9g,豕希莶草15g,蝉衣6g,白蒺藜12g,晚蚕砂15g,当归12g,炒赤芍12g,丹皮9g,生地15g,生首乌15g,木通3g,土茯30g,白鲜皮15g,生甘草6g。
(三)积年营虚风动,熄风养血,潜养相兼隐疹缠绵年余,肤燥目眩,头晕头痛,性情焦躁,迭进祛风化湿和营活血之剂,未能获效,此缘风气内通于肝,外来之风羁久不解,内耗阴血,而祛风之剂久服不辄,亦消烁肝营,积年隐疹,外风虽解,而肝阴内损,虚风内生,所以舌红苔少,脉来虚弦,邪少虚多之候,若再辛散,非但耗营,且疹发更甚。
治当熄风养血,久病调益,毋图速效。
处方:天麻6g,钩藤12g,桑叶12g,白蒺藜12g,当归12g,生地15g,炒白芍10g,制首乌12g,胡麻仁15g,煅龙牡各12g(先煎),山药20g,稆豆衣12g(四)历久遇寒易发,御风实卫,养营固表隐疹多年,发作有时,每于天寒地冻,头面手足外露之处,处朔风,遂奇痒不堪,风块突起,至春暖则其病自愈,伴见面白光肢冷畏寒,手足麻木,目眩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来濡细,由于病久气血俱虚,营馁于内,卫虚于外,运行乏力,遂致瘀涩于络,每因感触风寒,内外合邪,隐疹乃发,虽属小恙,但常法难效,宜大剂调护卫阳以御虚风,补养营阴以通血脉,营卫调治,气血冲和,则风寒难犯,风疹何起?处方:生芪20g,焦白术15g,防风6g,桂枝9g,炒赤芍9g,炒白芍9g,当归15g,细辛3g,木通6g,红花6g,川芎9g,炙草6g,鲜生姜3片,红枣7枚,陈绍酒一小杯兑煎。
(史宇广等主编.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北京:中医药籍出版社,1992,86)。
四、赵炳南分四证治荨麻疹,寒热虚首重邪风赵炳南根据其多的临床经验,治疗荨麻疹,首重祛风,并分四型治疗:(一)风热(多见于急性荨麻疹)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扁平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溲赤等症。
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数。
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处方1:荆芥穗6g,防风6g,金银花12g,牛蒡子9g,丹皮6g,浮萍6g,生地9g,薄荷4.5g,黄芩9g,蝉衣3g,生甘草6g。
处方2:桑叶9g,菊花9g,杏仁泥4.5g,连翘9g,金银花12g,薄荷4.5g,甘草9g,丹皮9g,防风9g。
(二)风寒(多见于慢性荨麻疹)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扁平丘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脉浮紧。
治宜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处方:麻黄3g,杏仁4.5g,干姜3g,防风6g,浮萍4.5g,白鲜皮15g,芥穗6g,蝉衣4.5g,陈皮9g,丹皮9g,生甘草6g。
(三)滞热受风(多见于急性荨麻疹)风团、风疹持续不已,反复发作,疹块或白或赤,奇痒不眠,并有中脘痞满,纳呆,胸闷,嗳腐吞酸,嘈杂恶心或腹痛等症,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红赤,舌苔白厚或腻,脉沉涩。
治宜表里双解。
处方:防风9g,金银花15g,地肤子18g,芥穗9g,大黄4.5g,厚朴9g,云苓9g,赤芍9g,甘草9g。
(四)血虚受风(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
兼见头晕、头重、腰、体倦、失眠多梦等症。
舌质淡或红润,净无苔,脉沉细而缓。
治宜益气养血,疏散风邪。
处方:生地30g,当归15g,赤芍18g,白芍18g,首乌15g,生芪15g,防风9g,芥穗9g,刺蒺藜15g,麻黄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