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的调查研究

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的调查研究

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的调查研究一、课题研究背景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源远”而且“流长”,它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的先辈们一代代地将炎黄血脉凝结其中,世代相传,直至今天。

翻开古城绍兴的文明史册,绍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酒乡、桥乡、戏曲之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到处洋溢着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蕴藏有类别丰富、数量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的箍桶便是其中之一,它曾经是江浙一带的传统手工工艺,这门古老的行业,也曾经陪伴了绍兴人民一起走过了多少个寻常而又平凡的悠悠岁月,让人深深难忘。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在今天看来,这个古老的行当的路也就越走越窄,很多箍桶世家的手艺也快失传了,也可以说绍兴箍桶已渐渐消亡。

作为绍兴这方水土所特有的越地风情,作为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曾经给百姓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它们的现状如何?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二、研究的方法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及完成课题的要求、达到的目标,我们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1、实地调查法2、文献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4、调查研究法5、分析讨论法三、研究目的与意义1、通过对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手艺的调查考察,使我们懂得了箍桶等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而且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传承古老技艺,有利于传承中华血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发展的这些手艺项目,可以为劳动者就地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2、通过了解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手艺的现状,意识到国家抢救和保护箍桶等传统技艺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巨性,了解和支持绍兴市政府在开发保护箍桶等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为提高绍兴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营造和谐绍兴魅力绍兴而努力。

3、通过参与和研究,让我们了解和领略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也充分领略到绍兴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我们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保护和传承箍桶等古老技艺,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责无旁贷,希望能为古城绍兴更加有魅力尽一份绵薄之力。

4、通过课题的实施,可以培养或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综合表现能力;能学会和加强团结与合作,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了我们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对今后我们学习和工作都是有深远的意义。

四、研究的情况与结果1、箍桶行业的现状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传统工艺大国。

作为江浙绍兴宁波一带较为典型、普遍的手工工艺,是在农耕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并且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直接来源于本土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是民风习俗的集中体现,透着传统、质朴的社会生活元素。

箍桶作为传统技艺,历史上是师傅授艺、徒弟拜师学艺的师徒模式体系,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历经历史变迁而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箍桶哦,箍桶哦……”走街串巷的艺人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是中国20世纪50~80年代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最熟悉的声音。

对成长于80年代的人来说,箍桶匠是童年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影像。

每当吆喝声近了,孩子们都会围聚过去,看手艺戏法,看热闹,这是一幕典型的中国乡村生活场景。

箍桶手艺人的家里,也就是他们的生产场所,是村庄里人们爱聚集聊天的场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变迁及人们日常生活器具更新换代,箍桶这门流传久远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也随之离我们的生活越发遥远了。

绍兴市现在掌握这种技术的艺人已经是屈指可数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箍桶这个古老的行当的路也就越走越窄,很多箍桶世家的手艺也就失传了。

但是在一些农村还有少量箍桶艺人的存在,他们还在从事着这个市场越来越小的行当。

箍桶这个手艺现在还没有消失,但是它却正在消失,真是不知道它还能够保留多久?“箍桶哦”,“箍桶哦”的吆喝声真的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连同马桶、脚桶一起进入了民俗博物馆吗?但是,每一个传统工艺都凝集着多代艺人的心血,饱受沧桑的历史洗礼,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工艺的流失,失去的不仅是产品,而且还有传统文化。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老人们提起这个话题,显得非常熟悉和亲切,因为这行陪伴他们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生活,而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箍桶匠,也不知道箍桶等传统手艺为何物。

我们研究小组心情显得沉重。

可喜的是,我国政府正努力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极力保护和抢救类似的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箍桶行业失传的主要原因箍桶在绍兴算得上是一种久远的行当,又是一种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行当。

我们小组在调查中,老辈市民们给我们描绘了他们独特的形象:箍桶匠与其他手艺人相比有个明显的特点是,他们肩上通常担着一个担子,担子的一头有一个椭圆形的木桶工具箱,高度在40公分左右,桶盖一半是固定,还有一半是活动的,工具箱里有锯子,刨刀,斧头,钳子,凿子,铁锤,铁圆规,小墨斗,虎头钳等专用工具,另一头则是备用的几捆大小不同的铅线、竹篾、木料、铁箍等物。

我们小组在深巷走访中,根本看不到他们影子,也没有能够听到他们“箍桶哦”,“箍桶哦”那久违的吆喝声,感叹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曾经与我们的生活须臾不能分离的箍桶行业,在岁月的流逝中成了逐渐远去的风景。

我们小组分析讨论箍桶行业渐渐远去的主要原因是:1、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方式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人们的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水平等都是由生产水平决定。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制造工业、塑料工业等还不发达,百姓仍沿袭古代长期的生活习性,家里普遍使用的是轻巧牢固、经久耐用、工艺精制、物美价廉的木桶木盆等传统木工手工制作的日用品。

我们小组调查中发现,在绍古城兴,自古就有这样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在女儿的陪嫁中必不可少的要有两样东西,马桶和脚桶,这是最让箍桶匠高兴的为他们做的。

百姓生活离不开各种木桶,箍桶匠自然吃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近现代的工业时代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了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特别是城市改造和拆迁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家庭里传统的卫浴设施比如浴桶脚盆,全部被现代的浴缸和轻便便宜的塑料制品代替,传统的箍桶手艺行业也就逐渐失去了市场,面临失传的境地。

“一个普通的不锈钢洗脸盆不到10元,塑料桶的价格更低,只要2、3元,而用木头手工制作的不要说成本,光工钱就要四五十元了。

谁还钟情这传统又耐用的木桶呢!”市民杨师傅感慨道。

2、市场经济条件下,打工潮对传统手艺的冲击传统箍桶手工技艺多为家族、个体或作坊式的生产结构,家庭成员就是主要的人力资源,大都沿袭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种传承方式。

长期以来,这种传统手工艺主要是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显现为对既有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农村青年除了劳动生产,还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的手工艺术,是自然而然,古已有之的传统。

然而,源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在进入工业社会的今天,孕育和产生原生文化的土壤和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工业技术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固有的生存模式进一步进一步解体,箍桶手工技艺的生产者―广大新型农民也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迅的大幅发展,今天的农村青年更关心的是如何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新一代的农村青年会果断地舍弃困窘的农村生活,同时也舍弃了传统的手工技艺,义无反顾地投进“打工潮”的怀抱,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土生土长的农民变成城里的“农民工”,成为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庞大群体。

这种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脱离了本乡本土的身份转换,造成传统箍桶民间手工艺术创造主体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的承袭和发展,世代相传的技艺很有可能在这一代人手中产生断层或消失。

许多民间艺术形态的消失或濒临消失,正是由于无人传承所致,而承继者的转移和流失是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滑落到了“一人兴艺,人亡艺亡”的境地。

如我们在采访绍兴市区蕺山街箍桶匠陈师傅时,谈起箍桶就激动而又伤感告诉我们:“过去桶的用途多不胜数,现在只给饭店蒸饭用。

做箍桶是一件苦差事,以前贫困人家的小孩多,为了生计学做箍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样的苦差事就没人想去做了,像我这样的老“箍桶匠”,基本上都已经“金盆洗手”了,连自家的孩子都嫌收入低,不愿意继承,也曾经带过几个徒弟,徒弟们早已转行了,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愿意做这一行的就更少了。

”同时,他脸上透露出了无奈和痛惜,担心这样下去这个手艺真的要失传和绝迹了。

3、社会大背景使箍桶传统手艺失掉赖以生存的土壞我国是个文化遗产资源的大国,但对传统民族文化、对箍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长期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忽视对民族之根、国之魂魄的应有保护,忽视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应有尊崇。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年青人在都市森林里被互联网和电玩包围,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箍桶等传统手艺缺乏基本的了解,箍桶传统工艺被现代农村青年视为落后可笑的东西,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明显的凸现;在打工潮盛行的背景下,农村大部分青年出门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开拓了眼界,更多的接触和接受了现代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生话方式无论从物质或精神需求来说已不能使他们满足,现代生活方式无疑对他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种认识上的变异使他们对传统生活的认可程度更加淡化,失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从甚至连一些掌握“精通技艺”老箍通对自身行当的文化也持怀疑和否定,如施苏虹爷爷坦然地说:“说实话吧,箍桶是个技术活,没两三年时间根本学不来,现在木料再贵也不值几个钱,卖的完全是手艺,有时一天才做一个,却卖不了多少钱啊。

现在的形势,我也不会强求儿子选择这个行当啦。

”他也说对箍桶行当不太看好,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4、箍桶艺人对传统工艺技术创新不强箍桶等传统工艺,是属于口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是师傅授艺、徒弟拜师学艺的师徒模式,是特殊技艺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

然而,我们小组在走访资料中,研究发现由于一些技艺仍未摆脱传统思维惯性,技术创新力不足,使特殊技艺人才的培养存在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