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外十首诗词赏析《龟虽寿》曹操,。
,。
,。
,。
,。
,。
,。
1、开头点出两个意象、点明它们虽长寿,但终有终结一生之时,写出苍生之伟大,寓藏哲理。
2、诗中刻画了的形象,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3、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及对未来宏图大业的向往。
4、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句《过故人庄》孟浩然,。
,。
,。
,。
1、本诗语言朴实平易,由“”到“”到“”又到“”一径写去,叙写一次应邀到农家做客的过程。
2、“绿树”两句写出了,“开轩”两句写出了。
3、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把和,融成一片,情景交融。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
,。
,。
1、本篇是一首写景诗,逼真地描写了寺院的,表现了作者的情绪。
2、诗中哪两句描绘出一个美妙幽寂的环境?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该画面。
3、“山光”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其中“人心”指。
4、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两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1、起句景物的描写暗寓节令正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
2、“”,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点明王昌龄跋涉之苦。
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
《夜雨寄北》李商隐,。
,。
1、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以诗歌的形式写给妻子的回信,明明是写,却设想,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和,抒发了诗人的美好心愿。
2、“”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其后成了离情的代用词。
3、第三句中的“”紧扣“未有期”,表示愿望,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泊秦淮》杜牧,。
,。
1、本诗写的是在晚唐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的一种情绪,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歌女,讽刺的对象而是那些。
2、第一句用词生动凝练,请找出来,说说它创设了怎样的意境?3、“”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人把该曲视为。
4、“,。
”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堪称“绝唱”。
《浣溪沙》晏殊,。
?,。
1、该词是伤春感时之作。
上片既写现在,又写过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交织、融合在一起。
2、“”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3、“,。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
1、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2、诗的前半部为,后半部为,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比喻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
,,。
1、这首词追叙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
2、“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时间是“”,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3、两个“争渡”有何妙处?《观书有感》朱熹,。
,。
1、这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诗,实际上是写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寄托着对莘莘学子的希望。
诗以源头活水比喻,其蕴含的哲理。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两句。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中的“如许”指“”。
七年级下册课后十首诗词赏析《山中杂诗》吴均,。
,。
1.这首诗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2.诗中“窥”炼得极妙,试赏析。
《竹里馆》王维,。
,。
1.这首诗写了的情景,构成了的意境,传达出诗人的心情。
2.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3. 这首诗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包含同外部污浊世界抗拒时的坚定意志。
诗中还有诗人孤独凄凉一面的描写,如“”、“”等语辞的运用便是。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1.这首诗紧扣字,抒发感受。
2.“散”字用得妙。
试作赏析。
《峨眉山月歌》李白,。
,。
1.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逢入京使》岑参,。
,。
1.此诗作于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之情。
2.、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
《滁州西涧》韦应物,。
,。
1.这首诗些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传达了一种的心情。
2.此诗运用了的写法,例如。
3.这首诗构思、练字都十分精巧。
请举例说明。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
1.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之感。
2.全诗用手法,写出唐王朝昔盛今衰的现实,及无比沉痛之感。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
1.本诗借描述,表露的情怀。
2.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的佳作。
《约客》赵师秀,。
,。
1.,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出它的“寂静”。
2.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论诗》赵翼,。
,。
1.此诗通过对诗家、成就的回顾,表现了一种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的主张。
2.文中更体现出了大家常说的一句话:。
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长歌行》《乐府诗集》,。
,。
,。
,。
,。
1.本诗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2.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人生哲理,寄寓于、、等鲜明景象中。
3.富有哲理的主旨句,表明《野望》王绩,。
,。
,。
,。
1.诗中描绘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语句。
2.全诗于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
,。
,。
1.与题目中“早寒”相照应的景物描写的诗句2.诗中正面抒发作者思乡的语句,一个“”字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
3.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
,。
,。
1.诗人借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自己的心愿。
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景象,后四句抒写的心情。
2.“欲济无舟楫”比喻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言外之意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最能体现洞庭湖壮观景象的两字是、。
《黄鹤楼》崔颢,。
,。
,。
,。
1.前四句抒写、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烘托之情。
2.崔颢的《黄鹤楼》中,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中描写诗人在楼上眺望山川、草木景象的句子是,。
《黄鹤楼》中表达归思难禁的愁绪的句子是,。
《送友人》李白,。
,。
,。
,。
1.前两联记和。
第三联前半句以,来去不定,比喻;第三联后半句以,依依不舍,比喻。
末联借犹作别离之声,衬托。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
“青山”“白水”写出了,“”字勾勒青山的静姿,“”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秋词》刘禹锡,。
,。
1.前两句是(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
后两句描绘形象,抒发诗人之情。
2.诗中一反写秋萧瑟凄凉之感,反而显得爽朗明快、积极进取的诗句。
《鲁山山行》梅尧臣,。
,。
,。
,。
1.能点明深秋时节的语句2.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改”,“迷”妙在哪里?3.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浣溪沙》苏轼,,。
?!。
1.这首词上片表现词人心情,下片进而由,联想到,全词充满的情绪。
2.词的上阕描写了“”、“”、“”三幅画面。
3.“唱黄鸡”指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
1.体现诗人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为国效力的语句2.“”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体现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3.以梦境的形式表明诗人抗敌复国的爱国之情的语句八年级下册课外十首诗词赏析《赠从弟》刘桢,。
,!,。
,!1.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
这是第二首,作者以为喻,勉励他的堂弟。
2.赏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分析: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4.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
,。
1.赏析“辅”“望”两字。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4.本诗中说明不要“共沾巾”原因的句子是,。
5.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象。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6.“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7.《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一般送别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何异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一.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二.分析“古人”和“来者”。
三.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__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的感情基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前两句,并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