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总结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总结的方法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总结的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许多老师都很注重新课导入、过程优化、练习设计等环节的设计,但对结尾总结却很少讲究,往往只是一句“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就草草收兵。

课堂总结是教师在整节课即将结束时对所教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些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巩固新知、调节疲劳、发展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求知探索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掌握若干新课结尾的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那么该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总结呢?下面就来谈谈常见的小学数学课堂总结的几种方式:
一、悬念总结法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问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强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课后,请同学们画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量一量,你能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有什么规律吗?如果你们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老师将在下一节课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种小结方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巧妙地衔接了新旧知识。

通过教师的设迷布阵,同时引出下节课要学知识。

二、首位呼应总结法
这种总结首先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

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的开始创设了龟兔赛跑的动画场景,乌龟和兔子究竟谁跑的快,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学完今天的数学知识大家就知道答案了。

不仅引出圆周长的概念,还给学生巧设疑惑,激发兴趣。

总结时我是这样引导的:“谁能用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兔子和乌龟究竟谁跑的快?”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虽终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引申式总结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课末总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愿望,把课末总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启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以拓宽学生认知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如在学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后,在课末总结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把圆柱体侧面斜着剪开,它的展开图会是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这与今天所学的圆柱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有无矛盾?为什么?这样,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使所学知识向深处延伸,彰显了数学的魅力。

四、探究式总结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探究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后去探索、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
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在课末作了如下的设计:“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我们能否求出来呢?”请同学们课后去试着找一找它们和的规律。

让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对所学知识的进行类化和迁移。

五、游戏总结法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安排一些与课本有关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当下课铃快响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2”,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先离开,再写上3和5让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离开,然后我再追问:“老师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离开呢?”学生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余下的学生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快乐的课间活动。

六、质疑总结法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在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问一些问题,教师和学生予以总结,这种方法既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约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堂总结的,先让学生回顾约分的概念和约分的方法,然后出示算式:= 提问这是不是约分,这样总结既加深对新课的理解,又对约分的概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几种方法。

但不管什么样
的课末总结都要注意以下几点:1、简洁易懂,突出重点; 2、首尾呼应,脉络贯通;3、形式新颖,方法灵活; 4、关注课堂,注重实效; 5、严控时间,按时下课。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艺术,课末总结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方式方法只要能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才会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一体。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8年04期言已尽而意无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结尾的艺术郑国良
[2]《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4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作者:吴大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