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讲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及重要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提出问题,让学生细心聆听.感受音乐,激烈讨论。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1、(播放《阳关三叠》诗歌幻灯)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答案不一),老师暂不肯定答案。
【问题引领】:请欣赏音乐后回答:是诗还是歌?
【展示作品】:2.我们将诗歌配上音乐来欣赏一次(播放音乐课件)、赏析作品。
①听赏与体验。(播放幻灯)
②音乐家介绍:郑秋枫(1931——)。(幻灯)
【讨论】:
根据自己的体验,作品是属于什么样的体裁?
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讲解。
【教师介绍】
《我爱你中国》作于1980年,歌曲通过对祖国美丽山河的描绘,体现了海外儿女的爱国之心。旋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悠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欣赏作品】:2、《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听赏与体验。(播放幻灯)
群众歌曲的产生和发展,与近现代的革命斗争有密切关系,如法国的《马赛曲》,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等。
2、艺术歌曲(播放幻灯)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赏析与古诗词和近现代诗词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在朗诵、分析、学唱、体会等环节中感受音乐与诗歌之间的交融,感受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色。拓展音乐的历史和艺术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诗词韵味与歌曲意境之间联系的把握。
2对音乐与诗歌之间相互交融的基础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总结】:通过以上作品欣赏,总结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特点:
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固定样式就是歌曲,歌曲这一音乐艺术随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样式——声乐体裁。(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所学的体裁形式)
1、群众歌曲(播放幻灯)
群众歌曲的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人民对社会生活的关心。人们往往在游行和各种集会上演唱群众歌曲,起宣传鼓舞作用。群众歌曲的曲调以雄壮豪迈的居多,音域不太宽广,结构亦不复杂,歌词一般通俗简练,易于上口。群众歌曲绝大多数是创作歌曲,也有根据民歌填词的。群众歌曲又可按题材内容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等。演唱形式一般为齐唱或轮唱,亦有用合唱形式的,有无伴奏均可。
【作品欣赏】:1、展示诗歌《虞美人》(播放幻灯),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每句末压韵的关键字。
【学生讨论】:体验诗歌的韵律感,怎样把握诗歌的凄楚情绪。
【教师介绍】2、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继位,史称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学生再次回答,老师结论:是诗更是歌。
3.导入音乐与诗歌的交融学习。
【小结】:《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揭示了了人类早期的混生性文化现象中,言语与歌唱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联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诗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春秋《诗经》、战国《楚辞》,以及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音乐是心情的艺术,诗歌和音乐在产生、表达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音乐能最直接的表现和激发情感,能在声音的运动中直接的表现音乐家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的种种情感,音乐的情感启发,可以使欣赏者积极的调动各种情感触觉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有时很难截然划分。一般说来,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几段歌词用同一旋律,或略作变化,结构上往往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组成;艺术歌曲多是通谱歌曲,即每段歌词均用不同的音乐,但也并非绝对如此。群众歌曲的音乐往往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因而有时可以另填歌词;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很难予以分解。这两类歌曲的名称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同国家内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群众歌曲的概念有所扩大,已不限于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题材。近年来的群众歌曲,尤其是学生歌曲,与通俗歌曲很难区分。
【欣赏作品】:1、《我爱你,中国》听赏。(播放幻灯)
/data2/music/6173505/6173505.mp3?xcode=3dcb762b67acb2257c370964f995582b&mid=0.38616075891970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学校:青州二中姓名:冷菊艳
职称:中学一级电话: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第二中学
互动地带:这首歌中约定二十年以后我们再相会,二十年已经过去了,这些年轻的朋友相会了吗?作曲家谷建芬又写了一首歌曲,你能说出歌名吗(《二十年后再相会》)?课后请找来听唱体验。
3.《菩提树》听赏与体验。(播放幻灯)
①鉴赏提示。(播放幻灯)
②音乐家介绍:舒伯特(1797——1828)。(播放幻灯)
【思考】: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有什么最大的区别?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音乐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或课程所需音乐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笔。
二、教学课题
通过赏析和音乐活动使学生对以诗歌作为创作依据的声乐作品有所了解,进而加深对诗歌和音乐相交融塑造的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审美价值的理解。并结合作品表现的历史背景与事件,体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结束语)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灵魂中没有诗情的人,也绝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六、教学反思
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也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听赏自己喜欢的作品时也会融入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热爱音乐,从而会扩大自己的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发现,进而去记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掌握的比较少。所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拓展视野,感受生活中的美。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使诗歌所表达的形象更为绚丽多彩。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既说明了音乐与诗歌具有强烈的交融性,也说明了音乐作品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在诗歌深厚的底蕴中更加淋漓尽致,更加尽善尽美,在艺术的综合表现上更加满足了人们的多角度审美需求。
【课后活动】通过作品赏析与演唱,我们了解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并基本掌握了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体裁分类,深切地感受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情感表达魅力。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此类歌曲,并思考: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的多元文化关系。
/data2/music/10357611/10357611.mp3?xcode=46d8b6f21528554a6497cf4a50e9a463&mid=0.11386005059253
①鉴赏提示。(播放幻灯)
②音乐家介绍:谷建芬(1935——)。(播放幻灯)
【活动与探究】(播放幻灯)
唱一唱《和未来有约》,你认为它属于哪种声乐体裁,请你说出你的理由。(通俗、群众、创作歌曲等)通过学习,再次回到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
【讨论总结】:结合本课欣赏内容来理解诗歌的美和音乐的美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音乐和诗歌的交融性:都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谐的韵律感、抑扬顿挫的线条感。由于节奏是诗歌的力量所在,使其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强烈的情感表达是二者结合的共性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