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诗歌鉴赏之理解诗歌内容 正式之令狐文艳创作

.语文诗歌鉴赏之理解诗歌内容 正式之令狐文艳创作

专题学习一、诗歌鉴赏之内容理解令狐文艳信宜砺儒中学高一()班姓名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 评价______诗歌阅读乃高考必考内容,是高中阶段极其重要的一个知识点,需要认真学习掌握。

要想在此题目上获得高分,关键要理解诗歌的内容。

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并不需要像文言文一样逐字翻译,而是明白每句诗歌的句意,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理解诗人寄予的情感。

我们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

有些诗歌,推敲其题目,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千万不能置之不顾草率行事。

如王维的《新晴野望》,推敲一下这首诗的题目,看它透露出哪些信息。

“新晴”表明雨水刚过,天气已经放晴,既点明了时间,又表明了天气;“野望”就是眺望原野,写诗人所做。

前者是诗人眺望原野的背景,后者是这个题目的核心。

不难推测出这首诗歌主要是写诗人远望原野的景色,抒发某种心情的。

甚至我们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境——应该是带着点愉悦的。

短短的四个字告诉了我们丰富的内容:时间、人物、做什么,可谓言简意丰。

又如《了解作者同样重要。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的。

如我们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不介绍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背景,就很难真正理解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因此,在阅读古代诗歌时,不能忽视作者,要结合我们已有的关于作者及其生活时代的有关知识,还有注释的提示,去解读诗歌。

比如李白、杜甫都是盛唐大诗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基本相一致的,且受到相同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其诗歌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他们诗歌创作的风格却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是绝不相同的。

李白为人兴趣广泛,文采飞扬,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少年时就游历四方。

其为人“不屈己,不干人”,希望能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正因如此,在他的骨子里面有着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反映在诗歌上就是其作品的飞扬洒脱,不拘一格,大量的夸张和想象。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恰恰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

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从二十岁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壮游”经历。

而在“安史之乱”后,由于自己的人生历程的坎坷以及理想的破灭,他也曾想过退隐。

但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中的侠客,即使在自己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忘民间疾苦。

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所以,杜甫的诗中总是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民生的哀怜。

我们一说起杜甫,就会想起四个字——忧国忧民。

即使是同一个诗人,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表现出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李清照,前期和后期所写的词,不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不同。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感情恩爱,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所以她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及对丈夫的思念,抒发的是闲情、闲愁。

但金兵入据中原,国破家亡,丈夫病死,自己独自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其写作便转为对现实的忧患,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所作的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平时我们要多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对于那些诗歌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影响大的诗人,如唐代的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我们要熟悉他们的生平经历及每个阶段的思想、作品风格,对他们所处的朝代历史也要有清晰的了解。

当然,有的诗歌作者我们可能闻所未闻而,更莫谈写作背景。

这个时候就要看注释。

凡是有注释,说明这个注释肯定是有用的,或者介绍了作者其人,或者暗示了诗歌写作的背景等。

如段考二诗歌《淮村兵后》[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提示了什么?“南宋”,再结合题目“兵后”,我们就应该想到金兵入侵,北宋灭亡这一历史事件。

那么再看诗的内容,很容易就明白,诗歌主旨是控诉战争,表达对百姓的同情的。

附: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北返,北宋至此灭亡。

史称“靖康之耻”。

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赵宋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

二、找意象,想画面,明意境(注意意象修饰语)。

以上内容仅是诗歌的外部信息,要真正理解诗歌,还需在正文上下功夫,把握意象和意境。

(这在专题学习二中有详细介绍)以杜甫的《绝句》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诗中的意象有: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江山、春风、花草香、泥、燕子、沙子、鸳鸯。

这里"迟日"突出了初春的阳光,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的秀美景色。

第二句“春风”是和煦的,“花草”后一“香”字,传达出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在春风中飘散着清香的意味。

三、四两句“泥”是“融”的,指泥土湿润,“飞燕子”则写燕子忙碌地飞来飞去,衔泥做窝的情景;“沙暖”写出阳光照耀沙滩温暖,而“睡鸳鸯”则传达出鸳鸯静卧的安谧气氛。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全诗意象相配合,辅以恰当的修饰词,所描景物清丽雅致,营造出清新明丽、春意盎然的意境。

因为诗歌是浓缩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通过意象去加以想象,在脑海里补充画面,才能更准确理解诗意。

三、抓关键,悟情感。

抓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一要抓住直接表达感情的词语。

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个“愁”字告知我们,词中传达的是“愁情”;如杜甫《春夜喜雨》,一个“喜”字,暗示了作者的心境是喜悦的;又如《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泪”三字,明确了这是写分别之际,依依不舍,从而流下伤感的泪水。

我们可以从诗句表达喜怒哀乐的词语中,先明确诗中抒发的情感倾向,再细看诗句内容,就不难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了。

二要抓诗眼,即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下面举例说明:孟浩然有一首《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其中后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

一个“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则赋予了景物以感情。

诗人为何不说江清“人近月”而说江清“月近人”呢?当然,除了要符合音韵、格律上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日暮客愁新”,所以月亮成了一个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

张先的《天仙子》中有“沙上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王国维在评价这首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因为这个“弄”字能引发人的联想,“花弄影”,那又是什么弄花呢?这个“弄”字,把“影”这种死景写活了,这就是化静为动。

这个“弄”字,含有“”嬉戏、“挑逗”之意。

又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读者恍似觉得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使一幅红杏图春意盎然,但句中并没有提到蜂蝶,这就是“闹”字的作用。

我们设想,如果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撇开韵的因素),如“好”、“满”、“浓”、“足”等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个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是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呤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试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风怒号”,细柳梅花则不堪一击,只能是败柳残花。

其实这个“扶”和“失”字,好在不仅抓住了景物特征,从根本上说,它创造了一种和谐朦胧的美妙的意境。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新,朴字见色。

”由此我们便知“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

从前文所引用的成功的炼字来看,他们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有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我们如何揣摩所炼之字的丰富的变现力?最终还得遵循鉴赏思路,联系意象,深入意境、体会感情。

应该注意的是所炼之字大都是数量词、形容词、动词,还有一些虚词。

以上介绍的只是一些相对容易掌握、常用的知识,要准确把握诗歌大意,有时候还要依托诗歌类型、手法、形象、典故、语言特色等。

准确诗歌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锻炼出来的,需要同学们循序渐进地加强学习,用心思考品味。

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更突出村庄沸腾的人气。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