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讲实证主义

第3讲实证主义

第三讲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实证主义概况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

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

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

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

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

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

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

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

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

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实证主义的流传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

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

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

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

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

实证主义不仅是19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近。

第二节孔德的实证主义一、孔德的生平活动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在法国的最大代表。

1814-816年就读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

1817-1824年担任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

这时他的实证主义思想已开始形成,他在《为了重新组织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研究的计划》(1822)中就已勾画出了实证主义思想的轮廓。

1826年起他设堂讲授实证哲学。

1833年起他回到巴黎综合技术学校任数学教师。

由于他认为建立实证哲学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在人生不顺的情况下仍不懈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

孔德最主要的著作是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此外重要的还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实证宗教教义问答》(1853)。

他早期较为推崇科学,对宗教持批判态度;晚期则企图建立作为实证宗教的的人道教。

但他的基本观点未变。

二、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

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

“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三、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国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四、科学分类和科学方法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把科学依次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六类。

他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但各门科学在方法论上又是统一的。

人们都必须观察事实和现象,并通过形成定律来协调事实和现象、为此,必须采取假设、演绎和检证等方法。

孔德强调各门科学都必须从整体观点来看待所研究的事实和现象,认为人们越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就越能较完整地认识事物。

五、社会学孔德把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称为社会学,其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现象的“不变规律”。

社会学是最后出现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第一,实证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将各个科学部门统一起来,而只有建立了社会学,才能实现这种统一;第二,实证哲学还有实现社会重组的实践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后者正是由社会学来提供的。

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人性当作社会的基础。

认为决定社会的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的体现的人的情感意志,也即人的本能。

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前者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个人本能使人趋向保守,社会本能使人具有改革精神,因此应当使二者得到调和。

六、实证的政治和宗教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

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

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

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

他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最后又回复到人道教这种独特的宗教。

第三节马赫主义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的马赫主义继承近代经验主义传统,从19世纪末现代物理学革命中获取营养和启示,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主张取消现象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用所谓非心非物的中性东西――要素(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取代传统哲学作为实体的心或者物,把物质和精神统统纳入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经验世界,取消因果联系,将哲学的任务说成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西方世界以及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受到曾经一度是热烈的欢迎。

主要代表人物为马赫、阿芬那留斯和彭加勒。

一、马赫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特征从思想渊源说,马赫主义是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马赫承认他在哲学上走的是从康德出发返回到贝克莱和休谟的路线。

马赫主义虽把经验当做哲学的出发点,但认为经验既不是上帝在人心中所引起的感知和观念,也不是除此次主观的心理意识,而是超出了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

他们试图建立一种超越传统哲学的唯物唯心对立的中立的哲学。

他们主张取消现象范围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认为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世界就是经验世界,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只是经验内部的区别。

他们抛弃建立一种将各门具体科学联系起来的、无所不包的综合的哲学体系的企图,同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一样,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

马赫主义可以说是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产物。

后者是自然科学发展中一场更为时刻的变更,它极大地促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

由于马赫主义对老实证主义有所变更和发展,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

二、马赫主义产生和流传概况马赫主义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通过恢复和更新经验主义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国际性思潮的组成部分。

当时物理学中发生的革命推翻了以往自然科学关于世界、物质的概念,也动摇了孔德等人的描绘世界图景的综合哲学体系。

马赫主义一方面继承了实证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又企图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变化作出解释。

由于马赫主义以体现自然科学的最新变更为旗号,主要代表人物多是当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因而它很是投合了许多关心科学和进步的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被他们当成最新科学哲学。

在德奥等国哲学流派中,马赫主义不仅把老实证主义挤到了后台,也夺得了新康德主义一度占有的主导地位。

在西方其他国家也兴起了一股马赫主义热。

马赫主义哲学家中多数人政治上比较开明,有的还表现出支持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倾向。

20世纪初,马赫主义在俄国成了最时髦的哲学流派。

当时,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的论争已由哲学上的论争转化成了是否还应进行革命的政治斗争。

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批判的意义。

三、马赫的生平活动和其哲学的基本倾向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出生于捷克的一个教师家庭初在其父的指导下学习小学和中学课程,15岁进中学读六年级,毕业后进维也纳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22岁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作过家庭教师,在维也纳作过编外讲师。

1864年成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7年起任布拉格大学物理学教授并曾两度出任校长。

马赫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最早的科学哲学家之一。

他以批判的态度对科学史(主要是物理学史)作了认真的探讨。

他认为科学史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促进对科学现在和未来的了解,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他把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企图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找哲学的立脚点。

他对当时旧的机械论和对科学和理性进行批判的非理性主义都加以否定和批判。

主要著作有《动觉理论大纲》(1875)、《感觉的分析》(1886)、《认识和谬误》(1905)。

1、世界要素论马赫企图超越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框架,去建立一种将各门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各门不同的科学找到共同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