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伤害事故的危
害的认识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学生姓名 ***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2
学习中心四川阿坝奥鹏学习中心[20]
报名编号 22********
专题教师姓名张晓阳
2014年 6 月 20 日
正文:
摘要:
近期以来,校园伤害事故一直时有发生,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及后果。
因此,务必吸取教训,研究问题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确保此类事故不再发生,保证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以及人身安全。
关键词:校园伤害;危害;认识
2010年05月04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原因是一男子持刀冲入校园砍伤31人。
这是继4月28日广东湛江雷州雷城第一小学杀人血案,3月23日在福建南平实验小学凶杀案后发生的又一起校园伤人惨案。
于是有安全专家紧急呼吁:校园安全教育极需加强,学校、公安机关、家长三方要联合行动起来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和保卫工作。
一.犯罪的原因
1.犯罪人工作上的原因。
2.社会的原因。
3.生理、心理因素。
但是要为什么把矛头都指向了孩子?这反映了这些人的弱者地位,硬的不敢碰,只有发泄在弱小的孩子身上,多么可悲,多么值得我们深思啊!这显然是扭曲的人格和报复社会的心理造成的。
同时我们有的部门对心理的研究不能忽视,比如就有些案件经常会给作案者扣上精神病的帽子,但到底是什么情形,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的。
二.大多学校预案形同虚设,没有实际上的作用校园安全受到如此严峻的挑战,学校必须要全面动员起来。
目前多数学校都有安全预案,包含内容齐全,但是却缺乏可操作性;另外,校园安全预案是快速反应对策,要事先防范作好相应的预案。
目前很多预案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安全教育,让它成为所有孩子头脑中的防范知识和必备的防范技能。
三.作案者有共同特征
在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里就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发生了如此恶劣三起恶性伤人事件,不得不让我们震惊。
作案者手段极其残忍,必须受到最严厉法律制裁。
我们分析这三起发生在学校的恶性伤人事件,发现作案凶手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大多都接受过高层次教育,而且有良好的职业。
2.作案者均为40—50岁的成年人。
3.都是因为在社会或者工作单位中的“失意”才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些都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从这些特点里我们要找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四.中小学生被害高发区域总是在学校及其周边
这三起校园砍杀事件其选择对象和作案手段是多么的相似,被害人大多是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没有自我保卫的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不知道怎么逃。
从而得出结论:校园的高聚集性对犯罪,对犯罪分子来说是比较容易实施的犯罪行为的。
五.可操作对策及措施
1.以预防性预案为主,迅速补充攺写学校安全预案。
2.逐一查找安全隐患,迅速开展学校平安大检查。
3.加强学校门卫制度,上课时不许会客。
学校大门可以随便进出的行为应该被禁止。
4.学校安全保安配备问题应该及早提上日程,每个学校大门门卫保安不少于二人。
5.加强学校安全硬件配备,各级部门要及时把平安款项统一拨款到位。
6.某些学校硬性规定开门时间关门时间,这也是不太合理的。
学校不应设定开关校门的时间。
7.警察应介入管片学校平安。
派出所、分局,如果附近有学校有幼儿园的话,应该有警力来保护。
8.教育部要统编安全教材。
学校要长期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保证每学期有四课时以上的安全教育课程。
一学期进行一次疏散演练,以应对突发事件。
9.每个中小学生都应该有一本安全教育读本。
10.家长也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
比如女孩的性侵害问题,交通安全、意外伤害等,这些在以前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
家长要告诉孩子们,我们周围不光有鲜花,还有大灰狼。
六.学校、家长、公安机关三家必须联手联动,从而保卫校园安全这样的事件已经发生了,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让整个社会高度重视,特别是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和家长更要长期关注,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就没办法面对孩子,就对不起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就不会心安!
结论: 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对生命和健康的无谓毁坏,是一种道义上的罪恶,对可预防的事故,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负有道义上的责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管理,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事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一种相对被动的姿态接受着安全管理制度,在工作中,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运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来保障学生和学校财产的安全,但近期以来,校园伤害事故一直时有发生,使我们不得不以第一人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这个长久以来反复强调的安全管理问题。
把学校安全管理上升到'道义'的高度,无疑是制度人性化的一个集中体现。
用传统的观点来看,对教师来说,对从事学校工作的人来说,以前主要是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能保质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最终目标,但我们很少深入地去想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他(她)对正在从事的工作究竟能重视到什么程度,我们真的重视一吗?如果我们将安全管理纳入'道义'的范畴,为我们每一个在学校工作的人提了个醒,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是一种尺度,考量着我们的态度、观念甚至是品格。
一次工作上的失误,不再是'百密一疏'或是'难免出错'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它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大厦,使肇事者不再那么容易释然,而能在负疚的心理中深刻解剖自己,从反省中获得深刻的教训,而这样所起到的警摄作用更是传统管理观念望尘莫及的。
总之,换个角度认识安全管理,也许正是有效提高学校安全管理的一条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