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规程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规程

目次前言 (2)1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总则 (4)5流域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 (4)6系统建设要求 (4)7梯级水库联合调度 (8)8运行管理 (10)9维护和检修管理 (12)10集中控制评价 (14)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2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通科技(2012)83号)的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四川大学、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四川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光文、袁杰、吴世勇、王玉华、刘广宇、王建平、林峰、徐麟、杨少达、黄炜斌、杨忠伟、王德宽、范瑞琪、蒲瑜、令狐小林。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总装机容量100MW及以上的新建大中型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改建、扩建的流域梯级水电站进行集中控制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87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7260 不间断电源设备(UPS)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 17621 大中型水电站水库高度规范GB/T 22386 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GB/T 22482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 5017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T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DL/T 578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DL/Z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 890 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EMS-API)DL/T 1074 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设备DL/T 1100.1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1部分:技术规范DL/T 5051 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DL/T 5065 水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规范DL/T 5202 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345 梯级水电厂集中监控系统设计规范DL/T 5391 电力系统通信设计技术规定NB/T 35001 梯级水电站水调自动化系统设计规范QX/T 6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流域梯级水电站处于同一流域、上下游具有水力联系的两个及以上水电站。

3.2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对流域梯级水电站实行集中控制的管理方式。

3.3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组织和实施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的机构。

4 总则4.1 为充分利用流域水资源,提高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管理水平,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特制定本标准。

4.2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应在满足水利枢纽和电网安全运行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流域梯级水电站安全可靠控制。

4.3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除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5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5.1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是流域公司的生产技术机构,对流域梯级水电站实施集中控控制为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防凌、生态等提供技术支撑。

5.2 集控中心应接受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生态、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高度指挥。

5.3 集控中心应全程参与集控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过程。

5.4 流域梯级水电站应服从集控中心的统一管理。

5.5 同一流域及集控中心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协调,实现信息共享。

6 系统建设要求6.1 集控中心系统配置6.1.1 应综合考虑流域梯级水电运行管理水平、管理模式、投资规模和发展目标、水电站生产/生活营地的地域分布等因素确定集控中心系统功能,系统建设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并可根据需要分步实施。

6.1.2 集控中心应建设的基本系统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电源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水调自动化系统、工业电视系统、时间同步系统。

6.1.3 在基本系统的基础上,集控中心可配置专业气象服务系统、电能量计量系统、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

6.1.4 集控中心各系统的安防护应按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相关要求执行。

集控中心内与电网调度相关的设备配置应满足相应调度机构有关规程、规定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6.1.5 集控中心各系统与各梯级水电站相应系统的连接,宜规范统一流域梯级水电站系统通信规约、信息交换内容、技术指标、接入方式、控制方式等要求。

6.1.6 集控中心内各系统之间的通信,可仅在需要交换数据的系统之间采用点对点方式,也可采用设置数据交换平台方式。

采用数据交换平台方式时,应在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并对各系统的应用程序接口进行统筹规划。

6.1.7 集控中心可考虑系统容灾和备用。

6.2 计算机监控系统6.2.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满足DL/T 5345、DL/T 578和DL/T 5065的要求。

6.2.2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备远程监视所控厂站设备运行状况、远程操作主设备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远程控制机组启停、远程调整机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远程控制泄洪工作闸门和机组进水口工作闸门等功能,满足远程实时监视、控制和调整要求。

6.2.3 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方式可包括电网调度机构控制、集控中心控制、电站厂站级控制和现地控制单元(LCU)控制4个层次,系统的控制权转换按现地优先、无扰动和相互闭锁的原则设计。

6.2.4 计算机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应与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网关机或LCU通信的方式,并按调度要求上送各电站监控系统。

系统应能润滑处理调度下发的控制命令值,响应性能应满足调度机构要求。

重要的事件顺序记录(SOE)开关量、模拟量宜直采直送集控中心。

电网调度所需信息应由各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直采直送相应电网调度机构。

6.2.5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控制操作应具备防误操作闭锁功能。

6.2.6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备报警分类展示和智能报警功能。

6.2.7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支持多厂、多发电机组成组控制模式,应根据电网高度机构下达的负荷定值或负荷曲线,按安全、可靠、经济的原则确定最佳运行机组台数、机组组合方式和机组间最佳有功功率分配。

6.2.8 计算机监控系统可根据电网调度机构下达的各流域梯级水电站的母线电压及安全运行约束条件,合理分配机组间的无功功率,保证母线电压在给定区域运行。

6.2.9 计算机监控系统可自动对流域梯级水电站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如统计发电机组和主变压器的运行时间,断路器、隔离开关的动作次数,各站发电量和用电量,各站辅助设备的启动次数、运行时间和间歇时间等。

6.2.10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备将各种行告警信息传送到安全Ⅲ区域或Ⅳ区后按相关规则自动发布到手机、固定电话等接收终端的功能。

6.3 专业气象服务系统6.3.1 专业包揽服务系统应通过收集相关气象信息,实现流域短、中、长期气象预报,提高流域来水预测精度。

6.3.2 可通过建设专业气象系统或委托专业气象部门实现专业气象服务。

专业气象服务系统自建自动气象站应满足QX/T 61的要求。

6.3.3 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应具备气象信息采集与处理、气象数据存储与管理、气象预报等功能。

6.4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6.4.1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应遵循科学可靠、经济合理原则,应满足流域梯级水电站防洪度讯及运行调度要求,实现对流域内水文、气象、汛情、工情等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水情预报。

6.4.2 应充分利用流域已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避免重复建设。

对于改建、新建系统,其设计应满足DL/T 5051的要求。

6.4.3 流域水情站网布设及预报方案配置应以龙头水库的入库流量预报和流域梯级水电站敬意来水预报为重点。

6.5 水调自动化系统6.5.1 水调自动化系统应在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基础上,统一规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并应满足NB/T 35001的要求。

6.5.2 水调自动化系统应为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运行提供决策支持,应具备数据存储与管理、信息检索与监视、水务计算、水文预报和调度计划编制等功能。

6.5.3 水调自动化系统应具备与有关调度机构进行数据交换的功能。

6.6 通信系统6.6.1 通信系统设计应满足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包括系统通信、内部通信、对外通信等子系统,并满足电网调度的通信要求。

6.6.2 通信系统应根据流域梯级水电开发进程,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设计,既满足已建电站接入集控中心的通信需求,也为后续电站接入预留接口。

6.6.3 通信系统可具备话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通信业务,并根据流域规模和集控中心需要确定业务种类和带宽,业务分类和传输带宽应满足DL/T 5391的要求。

6.6.4 通信系统应包括传输网络、交换网络、通信电源和通信监控等。

流域梯级水电站内部通信应与集控中心通信系统统一规划设计。

6.6.5 传输网络性能指标应满足DL/T 5391的要求。

集控中心与流域梯级水电站之间应具有2条或2条以上不同物理路由的数字传输通道,可采用自建、合建或租用的方式进行网络。

自建光缆线路应充分利用流域梯级水电站之间输电线路加挂特种光缆,合建和租用宜优先选用电网的通信资源。

可采用卫星通道作为重要业务的语音和数据应急传输通道。

6.6.6 交换网络应包括调度交换和行政交换。

调度交换设计应满足DL/T 5391的要求。

行政交换及线缆敷设宜在集控中心建筑设计中统一考虑。

6.6.7 通信电源应包括交直流配电、高频开关整流器、蓄电池组和电源系统监控等配套设备。

通信电源设计应满足DL/T5391的要求,应采用专用直流电源系统,其额定电压应为直流48V,采用浮充供电方式,通信设备应由2套独立直流电源分别供电。

6.6.8 通信网监控宜含通信设备监控、通信电源及机房环境监控、通信资源管理等内容,通信网监控可采用各分系统单独监控方式,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集中监控方式。

6.7 电能量计量系统6.7.1 集控中心可根据需要设置集中监测流域梯级水电站电能量信息的电能量计量系统。

6.7.2 电能量计量系统应按DL/T 5202规程中电能量现场监视设备的相关要求执行。

6.8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6.8.1 集控中心可根据需要设置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

6.8.2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应按GB/T 14285、GB/T 22386 和电网调度机构的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