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最新推荐------------------------------------------------------观《太平洋大逃杀》有感观《太平洋大逃杀》有感“人们常常认为,罪犯与普通人是大不相同的。
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罪犯通常都是相当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们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无特色,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
罪犯实际上是一些相当笨的人,他们的动机也常常很简单、很俗气。
”——悬疑大师希区柯克2000年12月16日,日本上映了一部电影《大逃杀》。
电影讲述了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一群中学生被迫送往行动范围受限的、荒无人烟的地方自相残杀直到只剩下一个为止,为了防止他们做出违犯规定的事情,他们必须带上特制的项圈如若违反规定则会马上爆炸。
十年之后的12月一首名为”鲁荣渔2682号”的渔船满载33名船员出海,当8个月后,这艘船再回到港口时,船上仅剩下11名船员,其余22名船员20人被杀害2人失踪。
他们在远离大陆的”孤岛”(渔船)上经历了怎样的残酷,透过时尚先生《太平洋大逃杀》一文,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斑。
《太平洋大逃杀》发表于2018年1月14日,《时尚先生》的记者采访到当时该事件的一位亲历者”赵木成”.这时的”赵木成”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文中说,他的眼神”犹疑,不是的望向背后”,他的1 / 13脸庞”黝黑”、眼角”耸拉”、身躯”矮壮”,”他不满30岁”,却”像是从一百年前的照片里走出来的人”.简单的对比+白描,一个经历残酷而苍老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作者通过转述”赵木成”的话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我们引入到故事之中。
我们透过”赵木成”的视角,好像站在渔船之上,看着那些普通人怎样一步步的变成杀人的”恶魔”.记者也并不满足于听取,从文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听的过程中深深的观察着”赵木成”,记者观察到”他似乎时常感到焦躁,四下无人,仍不时回头、站起,在身后的空地兜转一圈,又坐回去,继续呆呆地盯向水面。
”这是一个时刻在恐惧之中,对周着时刻警惕着形象,即便周围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透过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残酷,一种理性的残酷。
透过”赵木成”的叙述我们看到这整件事情的中最重要的头目刘贵夺并不是一个”欲望压倒理性的人”,实际上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聪明人。
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做了个小笔记本,记录航行坐标,说明他一开始就对可能的”危机”做着准备,然而也许并不知道”危机”是什么。
他钓到的鱼是所有人中最多的,当另一个头目”包得”可能反叛时,他也在很早的时候就预料到了,他在大学生失踪后宣称他是他的卧底,这样就在整个渔船上制造出了恐怖氛围—身边的人变得不可相信且你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突然的消失。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直接或间接杀害了22个人,想想很不可思议。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路西法效应,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个人---------------------------------------------------------------范文最新推荐------------------------------------------------------ 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在环境的压力之下好人也会干出可怕的事情。
在这整个事件初,船员上船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能够挣到足够的钱,然而他们事后发现合同是假的,工作压力巨大、管理层有巨大的权威且以暴力的方式管束着船员,最重要的是最后可能所得的工资其实很少,用”赵木成”转述”刘贵夺”的话说:”连赊的烟钱都不够”.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刘贵夺”等人自然地不希望再继续下去。
也许,他们最初的时候真的只是想要夺船然后返回,并没有想要杀人,但是当第一个牺牲者(老夏)出现后,整件事就想着另一个方向不可逆转的前进了。
修昔底德陷阱——这本是运用在国际政治学上的理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古希腊与斯巴达的关系为例,讲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当希腊以一个强权的形式崛起时震惊了陆地强权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了竞争,在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到毁灭。
修昔底德指出:”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当以夺船成功后,船上就形成了三股势力。
以”刘贵夺”为首的大连、黑龙江籍船员,以”包德”为首的内蒙古籍船员,以船长李承权为首的管理层。
虽然刘贵夺夺船成功,但是来自原管理层的威胁,来自另一位主要起事者巴德的威胁一直困扰着他,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恐惧,事实上这种恐惧困扰着船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恐惧的名字叫做:死亡。
于是,整个事件变成了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样子,为了保命先杀害管3 / 13理层、再杀害包德等人,而最后由于逃跑毙命的大副等人则是巨大压力的牺牲品。
这就像多米诺骨牌,当第一个倒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最后,再来让我们审视船上一群人。
这一群人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条件差。
文章主人公”赵木成”初中毕业,送过牛奶。
刘贵夺小学学历,家中有一位老母亲。
他们在社会上打拼多年,却大多处于需要钱而没钱的状态。
生存对于他们来讲头等重要的事,而哪怕从全世界来看当海工可能是无法帮助他们生存的(参看”东南亚血汗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件事也许在最初时就已经定下了最后的结局。
引述内容:1.路西法效应: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
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
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大逃杀》:日本电影,该片由深作欣二导演于2000年12月16日在日本上映。
作为一部禁片他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6.但是究其内涵来讲与本文中的例子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原著小说则区别更大,但这都不在本问的探讨范围之内。
4.”远洋渔船11船员杀22同伴:所有人必须沾血”——南都周刊(许智博,2018-01-15)。
客观讲述整个案发过程,透过这篇文章更---------------------------------------------------------------范文最新推荐------------------------------------------------------ 能了解到事件的全貌。
5.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第100届美国普利策奖于18日揭晓2018年度获奖名单,美联社对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的系列报道获得最有分量的公共服务奖。
6:”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人生几何贵在追求--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没有什么事来得容易,也并不是努力就能够确保拥有什么,所以我们必须去追求,只是这实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唯一可能的选择,也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有些缘由,我翻出《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的电影来看。
这部片子最早吸引我的是这个艺术化的中文片名:当幸福来敲门,中国的翻译家们将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翻译成”当幸福来敲门”实为妙哉,我想这个译名大约是来自最后父子俩的一个幽默:Knock,Knock.这个拟声词足以让译者瞬间捕获一个温馨而动人的灵感。
但纵观全片抑或是结合生活,幸福真的会来敲门吗?励志题材的故事大概都是这个模式:窘迫的处境,艰难的奋斗,没5 / 13完没了的倒霉事,然后出现一丝机遇……最后迎来一片曙光,带给人无尽的正能量。
苛求这样的片子出新出奇是没有意义的,就好像你苛求自己的生活要丰富多彩一样,尽管我们看之前就会预想到励志片这样的”流程”,但我们仍会选择去看,我们仍会因为奋斗的人最终获得成功而感到欢欣鼓舞,甚至流泪,这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很难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坚持不懈。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美国梦的呈现:一个黑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梦想,得到幸福。
很多人往往会关注于梦想的树立和幸福的喜悦,而往往忽略过程的艰辛。
特别是,当面对一个看似无望的现实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坚持,而多少人会放弃呢?你在生活中总是被教育要顺势而行,符合大流,并告诫我们顺应大潮的人比逆流者过得更舒适。
可是,确实是有些人,愿意逆流而上并取得了成功。
这部电影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有两个关键词:梦想和幸福。
也许是被片名的艺术气息欺骗了,幸福来敲门?其实不然,整个电影真正意义上向生活、向观众传递的是”追求”这个词:Pursuit,而不是简单的happiness和dream.从电影回到生活,电影里的片段或许是我们在职场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情况:你也许会像克里斯那样经历职场最为惨白的一段时间,你曾教育别人你也曾被这样教育过,也许你一直以这部电影的营养激励着自己,你一直相信自己也可以像克里斯那样最终追求到幸福。
但事实上,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而所谓的幸福并不一定会在你的艰难困苦、你的乐观的或者是破釜沉舟的努力后实现,---------------------------------------------------------------范文最新推荐------------------------------------------------------ 你也许劳苦一生,最后却发现幸福其实并不真实存在,或者根本遥不可及。
只是如若因此放弃追求,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我们有时候需要为某一种结果而付出努力,无比艰辛的努力,个中滋味苦涩无人能知,然而结果却永远是未知。
在这种情况下,是放弃追求,退守原本的平静,还是放手一搏,压下赌注,看一看这一次的结果?记得大学毕业前那段时间,为工作患得患失,往往是在一番心理斗争后,给出自己这样的结论:逃避追求永远也不会得到幸福,如果想要得到什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追求,既然及改变且预知不了结果,又何必要为之而烦恼?没有什么事来得容易,也并不是努力就能够确保拥有什么,所以我们必须去追求,只是这实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唯一可能的选择,也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我们在追求中成长,像电影里主人公那样,拥有自嘲精神,激情与行动并重。
我们在逆境中往往指望上天,期望命运的转变,对每个人来说,上帝,或者说得更广泛些,那些被给予信仰的神,有些时候,他们都背负着某种救赎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