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论》读书报告课程: 《正义论》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时间: 2011至 2012学年度第 1 学期2011年 11 月 15 日南京农业大学《正义论》读书报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自1971年问世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重视,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出版之后,受到热烈讨论,被列为不少大学课程的必读书籍之一。
由它引发的各类争鸣或研讨文章,更是汗牛充栋,目不暇接。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罗伯特·达尔表示:罗尔斯的著作在英语国家立即被承认是对政治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贡献。
约翰·罗尔斯1921年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又在该校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任教。
作为一名从大学氛围中产生的学者,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充满了学究气。
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在继承和修正古希腊正义思想,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正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首先,罗尔斯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正义思想,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
但它又有别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
其次, 罗尔斯修正和发展了启蒙思想家的正义思想。
古希腊的正义是以社会秩序为中心的正义,而到了罗尔斯那里则演化为以人的自由权利为中心的正义。
罗尔斯的正义论不仅继承了启蒙时期自由主义的传统,而且还修正和发展了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正义思想。
罗尔斯不仅推出了正义的两条根本原则,即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而且还提出只有协调、平衡好这对矛盾关系,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
罗尔斯认为:人们的不同生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个人无法选择的。
因此,这些最初的不平等就成为正义原则的最初应用对象。
为此,罗尔斯通过进一步的概括以洛克、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契约论,使之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而提出了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
在此,契约的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公认的根本道德准则(正义准则)。
罗尔斯的正义论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理想部分,确立了那些在有利的环境下组织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原则,即那些处理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限制和偶然因素的原则;第二部分即非理想部分,主要由解决现实中的不正义问题的原则构成。
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题就是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
罗尔斯把既存的主导西方社会的正义理论分为两大类:(一)功利主义的正义观。
(二)直觉主义的正义观。
在罗尔斯之前,西方伦理学正义理论的主导是功利主义,其主旨是: 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总计所有属于它的个人而形成的满足的最大净余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
罗尔斯否定了功利主义正义观,认为应当按照正义原则而不是功利原则来安排社会基本制度。
罗尔斯的正义观可以概括为:所有的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
它包含两个正义原则:一是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平等自由原则)。
二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他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
罗尔斯还进一步强调了界定和处理以上正义原则冲突的两个优先规则: 一是自由权优先是平等自由对社会经济利益的前提;二是正义优先于效率和福利是第二个正义原则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总额的原则,而公平机会又优先于差别原则。
此外,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还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强调实现社会正义,必须注意社会公平,要研究正义问题,就必须研究社会基本结构如何划分在所有的社会价值分配中的恰当余额,强调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反对只讲效率不注重公平与正义的错误倾向,从而开辟了政治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公平与正义问题。
他的两个正义原则,发展了自由与平等理论,具有人道的平等的价值取向。
正义论分为两层:一是对原初状态的解释和对其间要选择的正义原则的概述,一是对实际选择正义原则的论证。
这两个原则暗示着社会基本结构的两大部分,一是有关公民的政治权利部分,一是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的部分,第一个原则处理前一方面的问题,第二个原则处理后一方面的问题。
罗尔斯认为,“公平的正义”并不能完全排除对直觉的依赖,他认为: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第二原则中的公平机会又优先于差别原则,只有在充分满足了前一原则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后一个原则,这样就有了两个优先原则:第一个优先原则(自由的优先性):两个正义原则应以词典式次序排列,因此,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
这有两种情形:(1)一种不够广泛的自由必须加强由所有人分享的完整自由体系;(2)一种不够平等的自由必须可以为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
第二个优先规则(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第二个正义原则以一种词典式次序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的追求利益总额的原则,公平机会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也有两种情形:(1)一种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2)一种过高的储蓄率必须最终减轻承受这一重负的人们的负担。
实际上在这两个优先规则的后面还蕴含着第三个也是最主要的优先,即正当对善的优先。
罗尔斯《正义论》是具有平等主义倾向的学说,但与传统的各种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试图调和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在这些相互冲突的价值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是一个有意义但也很有难度的尝试。
罗尔斯《正义论》的最主要贡献并不是在观点上,而是在论证上。
罗尔斯用严密的逻辑论证了一系列的实质性道德问题。
而这个逻辑前后是一贯的,其基点就在于原初状态中的契约。
而如果想要驳斥罗尔斯的话,恐怕在其体系之下是难以找到有力的批驳点的。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对罗尔斯的批判都是从其他的角度,即运用其他的非契约论视角来进行批判的。
可以这么说,政治自由主义的目标,就是以最低限度的道德观念,来界定政府的角色,使自由主义的社会,能够包容多种不同的价值理想和多样化的生活形态。
罗尔斯的正义论就是想达到这个目标。
除了两个基本点——基本自由权利不可剥夺、社会经济不平等必须照顾底层人民利益——之外,他的正义原则力图与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保持最大限度的相容性。
正是这一点,给了它自由主义的特色。
不过,这并不是说,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就是价值观中立的。
这就是他的正义优先性原则:个人的特殊价值观,不得违背正义原则的要求,否则便没有合法地位。
罗尔斯仅仅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的现有范围内进行改良,而不是去改变它。
罗尔斯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用正义即公平的观念来取代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念,从而推动社会变化。
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民权和贫困两大问题上。
他提出的自由权优先,考虑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平等自由等观念,也都是为这些难题寻找出路。
正像罗尔斯所表示的那样,政治生活中依然存在着我行我素的权势集团,经济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分配鸿沟,徘徊于街头车站的无家可归的人依然构成对制度的最大挑战,黑人的社会地位依然令人担忧……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构成《正义论》一书走红的社会条件。
罗尔斯理论的缺点还表现在他对用观念变革现实的信仰上。
纵观罗尔斯的学说,他认为一种完美的正义观可以改革社会体制,几乎没有提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条件或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制约作用,忽略了这一点,要改变社会是不现实的。
当然。
观念不是没有用处,但要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相结合。
也许罗尔斯看到了变革这些条件的难度,所以才寄望于人的内心道德的升华。
他在全书最后表示:“心灵的纯洁(如果能够达到的话)将会使一个人明察秋毫,并……通情达理地、自我克制地去行动。
”人们能获得纯洁的心灵吗?这个简单的问题揭示了罗尔斯本人也许抱有的疑惑。
正义既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们对公共生活的美好期待,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借鉴罗尔斯的正义论很有必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利益关系失衡,贫富差距扩大,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等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开始深入思考社会正义问题。
其中,罗尔斯的正义论备受关注。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生活市场化、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向前发展,个人和社会的矛盾也随之在更加广泛的层面以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为了保障公民个人充分享有政治经济的自由权利,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使我国成为高度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必须确立良好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政府管理制度。
当然,这样的政府,既不应该是霍布斯式的专制政府,也不应该是功利主义者主张的极端放任自由的政府。
只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阐述的有条件的政府干预理论,才能为我们提供建立政府与个人关系的较为合理的模式,也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发展民主与加强法治、政府对个人的保护干预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指导原则。
罗尔斯认为: 仅仅效率原则本身不可能成为一种正义观。
也就是说,正义优先于效率。
当前, 在我国,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制度,改革工资制度,加大对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和科学管理的激励力度,合理拉开贡献不同的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切实做到多劳多得,克服平均主义。
其次,要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
在分配上实行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来进行,注重收入分配过程的公平,重视劳动、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努力构建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配的制度和市场环境。
通过阅读罗斯福的《正义论》,我认识到还应该关注社会热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如反对腐败、扩大就业、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力推进医药卫生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等等。
总之,《正义论》是一部学术内容丰富、思辨难度颇大的著作,它不仅反映了西方学术界20年来争论的主要问题,而且深刻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为我们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