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一、积累与运用(22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苋菜(xiàn)发怔(zhēng)撂高(liào)褒贬(bāo biǎn)B.箍桶(gū) 马趴(pā) 健脾(pí) 荸荠(bíqí)C.忌讳(huì) 招徕(1ái) 薏仁(yì) 馄饨(hún dūn)D.厨柜(chú) 锑头(tì) 凤哕(suì) 橄榄(gǎn lǎn)2、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行.当在行.同行. B.模.子模.样模.仿C.酬和.应和.和.谐 D.绰.号阔绰.绰.起3、下列各组中均有一个别字,请在它的下面划上横线,并将正确的字填入括号中。
3分A.屏障左料索利过瘾糯米()B.难堪商贩蹲踞藉贯支棱()C.秫秸码头凑齐避斜落幕()D.衣襟枸杞喜微门楣煨炖()E.晶莹倒采城隍伶俐吆喝()F.颤巍善长划拳吹嘘挑剔()4、选词填空 5分(1).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美。
A.淳朴本色 B.纯朴自然 C.质朴纯正( 2).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A.情韵动人 B.张弛不定 C.婉转悠扬(3).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
A.快乐 B.愉快 C.快感(4).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
A.约束 B.拘束 C.束缚(5).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下一块泥巴。
A.伸;抠 B.探;抠 C.伸;取5、指出下列语句出自哪个人之口。
体现了他什么特点8分(1)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2).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
(3).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4).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
那简直是骂人二、阅读(一)15分“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
“香市”的地点,在社庙。
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
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二十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
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
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瓮、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
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
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
在这“香市”中,我不但鉴赏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
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革命”(指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
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
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
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
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
居然有锣鼓的声音。
可是那声音单调。
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那么姑且到惟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
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
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员。
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
然而他们只售平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
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地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男女老小总共有三十个人!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
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
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
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1.“香市”举办的时间是,地点在,赶“香市的人物主要是,主要的节目是。
2分3.为什么说“香市”是儿童的“狂欢节”?2分4.本文写了几次赶“香市”的情况?有什么不同?4分5.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3分6.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反映了什么主题?4分(二)16分“京昧儿”三品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他们喜欢“京味儿”。
“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您好,您从哪儿来?’……”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话来,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竞全说成“吃饭儿”。
这不仅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
他们不知道,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就更是南辕北辙。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
譬如夸饰。
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硬硬朗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
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不拉叽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上来了。
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韵。
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气已非“扑鼻”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
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
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
“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您瞧,颜色也能“挂”。
“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
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可好象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频道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
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
“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国山河一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
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也不管你对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是需要“品”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
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一点“品”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1.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3分2.“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3分3.“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
(试举三个例子)3分4.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这句话的含义?3分5.“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在文中起作用。
2分6.对人生需要品味斟酌的理解,对你有何启发?2分阅读下面的段落和篇章,完成6-13题。
(三)17分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
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
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
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①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②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
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