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制度
1 目的:
为了明确风险辨识与评估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监督考核、持续改进等,根据风险评估分级,有的放矢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所有场所、部门和岗位。
3 术语:
风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根源风险源:即第一类风险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或有害物质。
如运转着的机械、易燃液体、爆炸品、噪声源、粉尘源等。
状态风险源:即第二类风险源,指物的不良状态和环境的不良状态等。
行为风险源:也是第二类风险源,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风险因素:是促使各类风险事件发生,或增加其发生的可能性,或扩大其损失程度,或增大其不良社会影响的潜在原因或条件。
4 职责:
4.1总经理或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分级管控的领导、组织、协调、分工等,负责批准企业《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登记表》。
4.2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和控制管理的策划、实施、检查与改进工作,负责组织审核《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登记表》,组织实施各岗位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防范措施,形成《风险源/风险因素清单》、岗位《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登记表》和企业《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登记表》。
4.3各岗位员工:负责参与本岗位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提出防范措施建议。
5 工作内容:
5.1明确风险辨识范围:
5.1.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5.1.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
5.1.3工作场所的所有设备设施;
5.1.4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5.1.5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5.1.6风险因素的种类:
5.1.
6.1按能量分为七类(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
5.1.
6.2按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代码》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5.1.7按层次辨识:厂址、厂区布局、建筑物、设备设施等。
5.2风险辨识方法:
常见的风险辨识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法(SCL)、现场观察法等。
5.2.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风险源(风险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是一种定性分析法。
5.2.2安全检查表法(SCL):为了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叫安全检查表。
5.2.3现场观察法: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风险因素。
5.3风险评估分级:
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有经验判断法、工作危害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5.3.1经验判断法:借助风险评估小组人员的经验、判断能力和有关标准、法规、统计资料进行风险评估,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A级: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及其危险的,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B级:橙色风险/高度危险,必须立即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的风险。
C级:黄色风险/中度危险,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风险。
D级:蓝色风险/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风险,但仍需进行监控,防止风险升级。
遇到以下情况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强制性要求的;
不符合本地区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可能导致危险;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辆、高速公路上倒车或掉头;
禁忌物料混装、超限、超能力、超范围运输;
存在本质挂靠经营的行为;
直接观察到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重大风险因素。
5.3.2工作危害分析法:
5.3.2.1根据表-1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5.3.2.2根据表-2确定风险发生的严重性:表-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5.3.2.3根据表-3确定风险等级:
表-3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R=L*S
R—风险度;
L—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S—事件发生后果严重性。
5.3.3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作业危险性指数是下列三个因素的乘积:
危险指数 W=L×E×C
L-----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E-----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
C-----事故的可能后果
5.3.3.1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5.3.3.2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中的状况(E)
5.3.3.3事故的可能后果(C)
5.3.3.4危险指数评价(W)
5.4制定防范措施:
5.4.1防范措施分类:工程技术措施、管理(行政)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和应急控制措施。
5.4.2按照经验判断法的分级管控:在存在B级以上(含B级)风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张贴岗位风险提示卡,编制《岗位应知应会》,由公司进行重点督导。
对存在C、D级风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备设施可以由部门、班组和岗位进行管控。
5.4.3按以上方式方法进行各部门各岗位辨识评估分级,制定防范措施,编制形成岗位《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登记表》,汇总补充完善形成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
5.5动态管理:
风险辨识应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鼓励全员参与,使各岗位员工随时发现身边的风险随时提出,随时解决。
5.6监督考核:
公司将“两体系”机制建设情况的监督考核作为企业安全生产考核奖惩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
核相结合,实现考核方式从事后问责向事前防控转变,强化对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过程监督和考核。
鼓励对发现、报告和消除风险因素和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物质奖励或表彰;对瞒报风险或事故隐患的人员予以相应处理。
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建言献策,营造全员重视“两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改进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5.7持续改进:
公司根据评审结果和日常安全生产排查情况,客观分析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质量,及时调整完善相关制度文件和过程管控,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绩效。
-------------公司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