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引导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的探索与实践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

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

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是也。

由此可见发现、感知和捕捉写作素材乃是作文不可少的前提。

那如何指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教会学生运用观察手段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重轻重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

重点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次要的、跟观察的事情无关紧要的都不必多说。

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

第三,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细,看得全面,才能积累素材。

二、现身说法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

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

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指导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也就有真实的内容可写。

在学校,学生的很多间接经验来自老师,教师不如自己带头向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身边发生的事并发表自己的感想。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

学生学作文必须有一种内驱力,满腔热情地去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

小学生年龄小,天性好玩,观察能力差,对周围的事物大多是熟视无睹,但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大都印象深刻。

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灵感大发,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一开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又如何写得具体。

这样反而受到束缚。

学生的情感如被冰块冻结着,情感的大海泛不起波澜,学生为应付写作任务,懒惰的人草草了之,认真的人生搬硬套,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要么枯燥乏味,干巴巴的,要么寻章摘句太多,矫揉造作,真情的心声太少了,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更是看不到。

而要完成一篇有血有肉的佳作,必须要有情感的积极参与,展示出小学生心目中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儿童生活世界。

因此,我们要变以往作文教学那种单纯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为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作文教学不应拘泥于课堂,局限于书本,而应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让生活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

因此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比如,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向孩子们提出了“做生活有心人”的口号,告诉学生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接着拟定了一系列贴近实际、感兴趣的话题:《夸夸我自己》、《我有一个坏毛病》、《我的好朋友》、《我的快乐》、《我是班级的小主人》、《老师二三事》、《家乡新面貌》、《我家新鲜事》等。

由于命题具有针对性和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有话可说。

学生平时及时地把有意思的事娓娓动听地说给别人听,或把它记下来,写在日记本上。

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

作文成了我探视学生心灵的窗口,又成了我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渠道,孩子们的心和我的心贴得更近了。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生活契机,捕捉写作素材,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

作文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练笔与他人沟通、联系社会、反映生活,发表见解、增进认识、书写个性、放飞梦想、成就人生。

而作为引导者——教师,这方面的功夫不容忽视,更要进一步钻研。

四、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加强记忆,让学生主动地从实际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多读、熟读,广记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既是事实,也是法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学会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并养成认真思考的品质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放飞“小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触,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没有记忆一切都是空话,在积累写作素材时,除了要观察体验外,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记忆。

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如:可以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

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

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

五、积极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积累素材。

教师要紧扣教材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采拣、小制作、扯青、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常“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六、启发学生思维,大胆想象,让他们在联想中积累写作素材。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

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分为细节想象和组合想象。

细节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头脑中对特定事物所进行的细致描绘;组合想象,就是根据多种事物的表象塑造自己头脑中对特点事物所产生的形象。

如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想象描绘都是少年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事物的再思考。

学生对熟知的事件往往觉得无法入手。

这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勾引”出他们的记忆资料,把内存信息转化为语言。

例如写《钓鱼》为题的文章,教师如能逐一提示就更好。

钓鱼前,你和谁钓鱼?你做了哪些工作?到了河边你做什么?别人在干什么?你下钓之前要做什么?下钩后出现了什么现象?钓鱼时你心里怎样想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他们在脑海中就会有许多的感性材料,在写作时才感到言之有物。

七、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而且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

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

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

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

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

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八、积累作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愉快。

对于小学生而言,尝到成功的喜悦是促进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因此,在每一次习作完成后,我都组织学生选出一部分优秀的习作,自己动手编入《习作集》。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的习作都有机会踏入这片天地,我只是把此举作为一个平台,加上正确的指导,积极的评价,让入选的同学享受它;让觉得自己的习作能选上的同学追逐它;让其余的同学学习它、欣赏它。

大家共同来体会其中的欢乐。

正如他们在《习作集》的“序言”中写到:“我们用稚嫩的双手辛勤地耕耘,我们用执着的眼眸认真地观察,我们用善良的心灵细心地体会,在这里印上我们成长的足迹,以此证明:我们成长着,所以我们快乐着……”九、关于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感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还很大,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从更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阴影时时笼罩在我们心头,“学生安全第一”的告诫,不能不牢记在心,加上教研经费有限,此等束缚着我们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诸如在学习压力下如何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大多数学生几乎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如何取得家长的理解、学校的认可,更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涉及的面很广,研究的切入点、重点放在哪里更恰当?但不管怎样,我们坚信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们有信心将课题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