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湖南通道侗乡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旅游开发

论湖南通道侗乡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旅游开发

论湖南通道侗乡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旅游开发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作者:何丽芳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

通道县的侗乡旅游开发起步晚,虽有诸如万佛山、宏门冲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因景点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很高,更处于张家界、桂林等世界著名自然景观旅游圈内,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仅仅靠青山绿水、奇峰悬崖是很难吸引到旅游者的。

要塑造通道县的旅游品牌,就得在资源特色上做文章。

而结合旅游业的文化消费性质和侗乡的实际,通道县的旅游资源特色就体现在“侗族”和“侗族文化”上。

1 通道侗乡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通道县地处侗族聚住区的中心,南侗和北侗的交汇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侗族文化,其侗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村落、建筑、民俗、艺术等方面。

1.1 古朴的侗族村落文化通道侗乡森林和古树环抱中的侗族村寨,既延伸着自然的景物,又在自然之中巧妙点缀着文化意味,纯然再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恬静得就如世外桃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种大小村寨共有300多个,最著名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芋头寨。

村寨大都依山傍水,大寨五六百户,小寨三五十户。

村头寨边总有参天大树,树下置石凳板条或建凉亭,供过往行人休息。

溪流绕寨边或穿寨而过,桥梁横贯其间,寨子周围建有寨门。

“干栏”式楼房高低错落,廊檐相接,青瓦若鳞,如诗如画。

鼓楼耸立寨中,四周鱼塘满布,塘边、路边和屋前遍种桃李。

寨中大路小巷皆以石板或鹅卵石铺成,弯弯曲曲,高高低低,通向每家每户门前,一级一级的台阶从村脚的河边蜿蜒而上,伸到寨子尽头,犹如画景。

1.2 精湛的侗族建筑文化侗族建筑中最能体现侗族人民建筑技艺精湛和聪明才智的,当属侗族鼓楼和风雨桥,它们不仅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而且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鼓楼是一种纯木结构的建筑,整座楼身不用一颗铁钉,全是杉木榫卯衔接,楼高十几至三十米,楼檐雕龙绘凤,画花饰锦,檐角高高翘起,势态如飞似跃。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族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目前通道侗乡共有二百余座鼓楼,其中属于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十座,最著名的是马田鼓楼。

风雨桥又称花桥,建于离村不远的通衢河上,桥台上建长廊,桥墩上建亭阁,融美与实用于一体。

远远望去,如彩龙卧水,雄踞寨边,极为壮观。

通道侗乡到处都有风雨桥,仅百里侗文化长廊上就有五十余座,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坪坦普修桥。

风雨桥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作为重要的旅游景观,丰富了桥的旅游功能。

1.3 独特的侗族民俗文化最能显示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俗。

民俗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文化素质的积淀,也是民族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道侗族民俗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服饰、节庆、饮食和婚恋等方面。

(1)服饰文化。

传统侗族的服装都是用自纺自染的侗布制成的,经过复杂的纺染工序制成的侗布,呈深蓝、青、紫色,色泽鲜艳,光亮异常,这在少数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侗族女性服饰,包括衣、裙、裤、鞋、头巾、发饰和首饰,款式不一,朴素大方,各款服饰色调统一柔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节庆文化。

侗乡的节庆活动丰富多采,著称于全国。

不仅过中国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还过侗年、花炮节、歌会、芦笙节、斗牛节、玩山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特殊节日。

在节日盛会里,侗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饮酒会客,谈情说爱,构成了一场场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大展览。

(3)饮食文化。

糯米文化和合拢宴会是最具有侗乡特色的饮食习俗。

饮食方面,家家户户都有糯米酒和糯米甜酒,充满“侗不离酒”的情趣;腊肉、腌鱼肉、烧鱼、各种酸菜以及酸汤菜、酸汤鱼,体现“侗不离酸”的风味;主食糯米饭、年节的侗粑、四月八的黑糯米饭和三色糯米饭、尝新节青年男女制作的扁米,都是侗族风味食品;侗人的血红、生鱼、醋肉也都是风味独特的饮食;还有相应的进食方式和妙趣横生的风俗。

合拢宴是侗家人招待贵客的侗文化展示的宴会,是侗人酒食文化的全面展示,是侗族饮食与歌舞完美的结合,规模由几十至几百上千人,十分热闹,成为侗乡特色的民族宴会。

(4)婚恋文化。

侗族主张男女青年自由恋爱,青年男女在赶坪赶坳时对唱玩山歌,在行歌坐月时对唱情歌,传递恋情。

能歌善舞者被认为是聪明能干,格外容易受到异性青睐。

婚礼上的对歌饮酒,多样的礼仪,朴素而又韵味无穷。

1.4 丰富的侗族文化艺术“饭养身,歌养人”,侗族朴实无华的音乐观,使歌成了侗乡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生活中的许多场合都要唱歌,形成了多样形式的侗歌。

如情歌有玩山歌、山歌、坐月歌等,还有酒歌、大歌、伴嫁歌、拦路歌、踩堂歌等,其中最享盛誉的是侗族大歌。

魅力无穷的侗族文化艺术,还有芦笙歌舞,琵琶弹唱,果吉弹唱,侗笛以及雕塑镶嵌艺术、刺绣、织锦等,这些都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2 生态环境在通道侗乡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侗族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是通道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但是,侗族分布于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南一带,很多地方的交通都更优越,旅游开发也较早,通道旅游业仅凭侗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是难以有较大发展的。

而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通道旅游业也持续升温,这应当得益于通道良好的侗文化与生态和谐的原生生态环境。

2.1 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通道生态旅游的基础通道2239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达77.7%。

触目青山绿水,近看松杉翠竹,远眺群山葱茏。

变化无穷的自然景象,种类繁多的树木花草,不绝于耳的鸟唱虫鸣,清冽甘醇的潺潺流水,依山傍水绿树掩映的深山农家,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生态画面。

发源于高山深谷茂密森林的溪河,常年奔涌不息,澄碧照人,几米深处可观鱼游水底。

据测定,通道空气负离子在2 500个/ml以上,令人神清气爽。

这种毫无雕琢的自然生态美,正是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所要追求的“返朴归真”,也构筑了通道旅游的大环境基础,成为了通道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2 原生的文化生态,成为通道侗族文化旅游的生命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保护森林成为了通道侗族人民世代相承的文化传统,就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和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森林也没有受到破坏,就是随处可见的、带有很浓迷信和宗教色彩的风景林也大多得到了完整的保护。

这些风景林,既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景观,更是许多侗族文化现象体现的重要依托。

若没有这些风景林,许多侗族文化现象就失去存在的环境基础,通道的侗乡旅游也就失去了文化的、生态的审美价值。

同样,森林的有效保护,维持了侗族文化生存的生态资源基础,使独特的侗族文化现象有了生存的文化生态基础,也使通道侗乡的村寨、建筑、民俗和工艺文化等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基本维持历史的风貌,是别的侗族地区所不及的,也是异地民俗旅游项目不可比的优势。

当前,通道侗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所在,不仅是独特的侗文化资源,更重要的就是侗文化的原生生态环境。

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这种原生文化生态的特色将更加成为通道旅游的活力之所在。

2.3 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成通道旅游的完备体系大自然的造化,通道这片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充满浓厚侗族文化气息的土地上,还有着无数的自然景观。

典型的有既象桂林又似张家界的万佛山,绵延168 km2 ,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势险峻,翠峰叠起,沟谷幽深,松涛竹影,奇石夹卉,步步是景,处处有情。

有类似九寨沟神奇的木脚溪,穿行于4000 hm2 的原始森林中,急流、险滩、飞瀑、深潭,不管多深,清晰见底。

有仅次于西双版纳的张里思戈,是典型的亚热带雨林奇观,生长着1200种植物,其中有众多的古老孑遗植物。

有南方草原之称的黄沙岗草场,广袤的森林,碧绿的草原和辽阔的牧场,饱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塞外风光。

3 实现通道侗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优美的自然景观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通道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加之侗族文化的特色,共同构架了通道民族生态旅游体系,成为通道旅游业发展中生态环境、侗文化和自然景观三者不可缺少的互动因子。

通道侗族传统文化,受简单的、朴素的“万物有灵”思想支配,对自然都有十分的尊敬和崇拜,使许多侗乡都还能保持较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

但是,受到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不再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充满畏惧和崇敬之后,大规模开发利用乃至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必定发生,必然带给通道侗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和传统文化的流失,这将动摇通道侗族旅游的根基。

要实现通道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保存完整的文化体系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3.1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在重新认识侗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摒弃迷信思想,引进科学思维,建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首先,依法护林,对通道侗乡森林经营类型进行合理调整,将现有的原始次森林和风景林划为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小区进行重点保护,禁止一切森林经营活动;将村寨周边的古树或古树群登记挂牌保护,禁止一切有碍古树生长的行为。

其次,以自然吸引力为主的景区,开发建设时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并测算环境容量;自然保护区划定核心区,禁止游览。

再就是景区居民的基本要求必须得到满足,减少居民对环境的破坏。

3.2 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通道侗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闭塞,地处偏僻,与世隔绝;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交通闭塞和经济落后,造成一个封闭的环境。

现今信息社会的商品文化无孔不入,加之旅游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侗族文化资源很易遭到破坏,一旦破坏,便无法再生。

目前,通道虽然将一些村寨、建筑划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只能对物质景观的侗族文化进行保护,而大量的侗族文化现象及其生存环境都面临严峻的形势。

要维持侗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就要象建立自然保护区一样建立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如通道可以在“百里侗族文化长廊”地区划定建立一个大型的“侗族文化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的模式,不可能把保护区内的人们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也不可能将保护区封闭起来,拒绝现代文明的进入。

只有通过经济杠杆,让区内侗民在旅游中获得经济效益,使他们切身体会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并转化为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有了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就会长期坚持下去。

4 通道侗乡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道旅游起步晚,来势好,得益于独特的侗族文化资源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资源,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在通道未来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所以,通道旅游必须发展民族生态旅游,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