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药PPT课件
配伍方法: 应用时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应据成痰之因, 审因论治。常与健脾燥湿药、理气药配伍同用原因,以加强化痰之功。
使用注意: 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药性寒凉的清 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寒痰与湿痰证不宜用。
半夏
白前 川贝母
天南星
桔梗 浙贝母
白芥子
*皂荚 前胡
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
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分类:化痰药主治痰证,而痰又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之分,化痰药也相 应因药性有温燥与凉润之别而分为温化寒痰药与清化热痰药二类。
适应范围: 1.痰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所以痰的病证甚多,皆可用化痰药治之。 2.止咳平喘药,用于外感、内伤所致各种咳嗽和喘息。 配伍方法: 应用本章药物,除应根据病证不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化痰药 及止咳、平喘药外;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 者常配伍同用。再则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 标本兼顾 使用注意 1.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 用。 2.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 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 生姜、半夏、细辛 桔梗、桑白皮、大黄 人参、代赭石 寒痰咳喘 痰热咳喘的实证 脾胃气虚、痰湿上逆所致呕吐、嗳气、心下 痞满 . 方剂
桔梗与旋覆花相鉴别: 桔梗与旋覆花均为常用的化痰药,皆能祛痰,都可用治咳嗽痰多的病证。但 二者一宣一降,作用有别: 桔 梗 ── 辛散苦泄性平,善于宣肺祛痰,对于咳嗽痰多,无论风寒、风热、 肺寒、肺热,皆可配伍使用。同时,桔梗又善于开宣肺气而利咽、排脓、利水、 载药上行,又常用 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气滞痰阻,胸闷不舒;肺痈胸痛, 咳吐脓血,痰黄腥臭;风水水肿;作为引经药,引它药药力上行治胸膈以上病证。 旋覆花 ── 辛散苦降,咸可软坚消痰,温能宣通壅滞,善于下气消痰行水, 主治痰涎壅肺,咳喘痰多,以及痰饮蓄积,胸膈痞闷。同时,旋覆花又善于降逆 止呕止噫,又常用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呃逆、噫气等证。
*临床报道
白芥子:常用配伍
应用 紫苏子、莱菔子 咳喘、痰多清稀,尤宜于老人、虚人 痰嗽之症 方剂 *三子养亲汤
麻黄
甘遂、大戟 没药、木香
治疗寒痰壅肺的喘咳证
痰饮停滞胸膈所致的胸满胁痛 肩臂肢体关节疼痛、麻木
*白附子 Bai Fu Zi 温 有毒
药性说明 功效
本品辛温燥烈,其性上达,善除头面、经络风痰寒湿之邪, 为风痰滞络、口眼歪斜及偏正头痛之要药。
半夏:常用配伍 应用 陈皮 干姜、细辛 各种痰湿症及呕吐 寒痰咳嗽 方剂
生姜
黄连、瓜蒌 黄连、竹茹 人参 紫苏梗、砂仁 山药 贝母、昆布
胃气上逆呕吐
胸脘痞满,咳痰黄稠,属热痰者 心烦,失眠属于痰热者 胃虚呕吐 妊娠呕吐 重症呕吐 甲状腺肿
秫米
瓜蒌、薤白 天麻 益母草
虚烦不眠,胃不和
寒痰阻遏,胸阳不振之胸痹 风痰眩晕 子宫颈癌
3.此外,还可用于胸胁痛,本品有活血通络之功,常配香附等同 用,如香附旋覆花汤。
用法用量 *实验研究 *临床报道 煎服,3~10g;宜布包。
本品含黄酮甙,旋覆花甾醇A、B、C及葡萄糖,槲皮素等。所含黄酮甙对组织 胺引起的动物支气管痉挛有缓解作用,并有较弱的利尿作用。 1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旋覆花、桔梗、败酱草各3g,蜂蜜9g。共制为丸,早 晚各半分服,10天为1疗程。(《中药药理与应用》第1081页)
白前 Bai Qian 微温
药性说明 功效
本品辛散苦降,消痰下气,故为肺家要药,凡咳嗽痰多不论寒 热均可应用。 降气化痰
1. 用于咳嗽痰多,胸满喘急。本品长于祛痰,降肺气,气降痰 消则咳喘胸满自除。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均可用之,尤以寒 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常配半夏、紫菀等同用。
应用
1. 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等。本品辛温走散,利气机,通经络, 化寒痰,逐饮邪,善治“皮里膜外之痰”。
2. 用于阴疽流注及痰阻经络关节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本 品能祛经络之痰,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
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对皮肤粘 膜有刺激,易发泡,有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 不宜过大,过量易致胃肠炎,产生腹痛,腹泻。
*实验研究
治疗急性乳腺炎:生南星1g、葱白1根,共捣烂为“葱星丸”,用药棉包裹并浸冷开 水后塞入患乳对侧鼻孔,日2次,2日为1疗程。 治疗冠心病:生半夏、生天南星等份研粉,水泛为丸。每次3.5g,口服,1天3次。( 《中草药》1989;(4):10) 治疗毛囊炎:生南星1枚,米醋适量,先将米醋放入瓷碗底(底面粗糙者佳,光滑无 用),然后用食指、拇指捏住一颗南星,在碗底中反复旋转磨汁成糊状,不拘时用棉签蘸 擦患处。(《中医杂志》1983;(1):54) 治疗麦粒肿:天南星、生地各等份,共研细末,蜜调,外敷同侧太阳穴。(《江西 中医药》1985;(1):11) 天南星:常用配伍
本品主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肌醇,粘液质、皂甙等。具有降血清胆固 醇,止咳祛痰,抗结核及抗癌等作用。其毒性,生品成人中毒量为15~45g/ 日。 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复方牵正注射液(当归、全蝎、白附子、僵蚕各 60g,蜈蚣40条,制成50%注射液),轮流在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太阳及 健侧合谷等穴注射,每次0.6ml。(《湖北中医杂志》1982;(1):33)
燥湿化痰,同可用治湿痰、寒痰咳嗽。外用均能散结消肿止痛,用治
痈疽痰核肿痛。二者生用均毒性较大,宜外用;内服宜制用,以降低 毒性。不同之处在于:
半 夏 ── 长于化脾胃湿痰,主治脾不化湿、痰涎壅滞所致的咳
嗽、气逆、痰多等症,也治湿痰眩晕,为治湿痰之要药。并善于降逆 止呕,消痞散结,又常用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痰热互结之胸脘痞
旋覆花 Xuan Fu Hua 微温
药性说明 功效
本品辛散苦降,善降肺胃之气而消痰止呕,为肺胃气逆,咳嗽、 呕吐之要药。 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1. 用于咳喘痰多及痰饮蓄结胸膈痞满等。本品苦降辛开,化痰下 气。降气化痰而平喘咳,化痰消痞利水而除痞满。
应用
2.用于噫气,呕吐。本品不仅降肺气,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
天南星 Tian Nan Xing 温 毒
药性说明
有
本品辛开苦泄,温燥化痰,既除经络风痰,又除脾胃湿痰,长 于息风止痉,适于风痰诸证及顽痰咳喘,为温燥性烈之品。
功效
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
1. 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燥湿化痰功似半夏而温燥之性更甚, 祛痰较强。
应用
2.用于风痰证,如眩晕、中风、癫痫、口眼斜及破伤风等。本 品专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 3.用于痈疽肿痛,毒蛇咬伤等。本品外用有消肿散结止痛之功。 4.此外,近年来以生南星内服或局部应用治癌肿有一定效果, 尤以子宫颈癌更为多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制半夏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姜半夏 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 用适量。
使用注意
反乌头。其性温燥,一般而言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然 经过配伍热痰证亦可用之。
本品含β-谷甾醇及葡萄糖甙,多种氨基酸和挥发油,皂甙,辛辣性醇类,胆碱,左旋麻黄碱 等生物碱及少量脂肪、淀粉等。其对咳嗽中枢有镇静作用,可解除支气 管痉挛,并使支气管 分泌减少而有镇咳祛痰作用;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 解毒作用;半夏对小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煎剂可 降低兔眼内压。 治疗重症妊娠恶阻:半夏30g,山药30g,先用文火煎半夏约45分钟,然后去渣调入山药 末,再煎三、四沸后调入适量白糖,每日1剂。(《江苏中医杂志》1987;(3):16) 治疗食管、贲门癌性梗阻:鲜半夏剥去外皮,捣成糊状制成丸,每日2g,分3~4次, 置于舌根部咽下,一般不超过30日。(《新中医》1988;(1):34) 3. 治疗宫颈糜烂:生半夏洗净,晒干,研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以带线棉球蘸适量药末 置患处,紧贴宫颈糜烂面,24小时后自行取出,每周1~2次,8次为1疗程。(《陕西中医》 1984;(5):11) 治疗急性乳腺炎:鲜半夏洗净取外皮,塞入患乳同侧或对侧鼻孔内,每周1~2次,日1 次。(《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封4)
应用
三七、大蓟 蜈蚣、丹参 全蝎、蜈蚣 中风引起的瘫痪(初起阶段) 中风后半身不遂 破伤风
方剂
全蝎、僵蚕
黄芩、半夏 肉桂、半夏 竹茹、石菖蒲
癫痫
痰热咳嗽、黄色痰 寒痰咳嗽、痰多气急 中风眩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
陈皮、半夏
旋复花
痰湿壅滞所致咳嗽,痰多稀薄,苔腻
顽痰咳喘
半夏与天南星相鉴别: 半夏与天南星均属天南星科植物,皆为辛温燥烈有毒之品,都能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实验研究
本品含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等。芥子甙水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刺 激作用,可致充血、发泡。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其水浸剂对皮 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疗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取白芥子100g,研细末,每次取1/3加白面90g 水调做成饼,于睡前敷患儿背部,次晨去之。(《黑龙江中医药》1988; (1):29) 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用黄芥子或白芥子研细末,取5~10g用水调成 糊状,摊于纱布上敷贴患侧颊部,相当于地仓、下关、颊车三穴之间。
闷;气郁痰结之梅核气等证。
天南星 ── 辛散温燥之性胜于半夏,毒性也较半夏为强,多用治 顽痰咳嗽,胸膈胀闷。同时,本品长于祛经络中的风痰,又能祛风止
痉,常用于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 斜,癫痫以及破伤风等证。
白芥子 Bai Jie Zi 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