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整理周宝成

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整理周宝成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 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 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 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心 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第二课时 1、托物言志、写景状物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 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 地描绘景物。 3、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比喻: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 另一事物。通常的说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拟:就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如:(1)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 其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2 )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花的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念的思想感情。
6.重点语句理解。
(1)“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是幻想,所谓 “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 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许并非确指理想, 所以说是“飘来的”。
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 坚持奋斗。
4.诗歌结构: 痴想——沮丧——诱惑——坚信
5.写作特色 语言朴实凝练。
如“诱惑”、“枯干”、“铁青”、等词语意蕴丰富。 运用多种修辞。 如设问、比喻、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人的情感得以真实 再现。 象征手法的运用
4、文章思想内容: 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
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 5、文章结构: 全文11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 第二部分(2—9),描绘了紫藤萝的花形、花色和花香 第三部分:(10--11)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5.童趣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①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 ②《浮生六记》: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共六卷,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 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真实的 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三、.重点词句 1、理解词义 私 素 徐 鞭 以…为 项 兴 果 林 方 驱 或
第二课时 一、生字词的积累 玲珑剔透、具体而微、不可磨灭、回味无穷 多姿多彩 二、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写两个事例书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很奇妙,新 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多姿多彩。 三、写作方法 1.详略恰当安排。 2.由生活经历感悟到人生哲理。 四、重点语句理解 “第一次真好”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五、品味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文章内容
本文主旨是写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生动的描述了观蚊如 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的趣事,表现幼年的审美情趣。 二、品味作者写作和语言风格 1.仔细观察 2.联想、想象丰富 3.充满童心童稚
第二单元
1.初步了解各种文体,如诗歌,寓言、散文等的基本常识。 2.了解重要作家、作品。 3.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断句,读出感情,培养朗读能力。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含义。 6.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5.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3,冒险:爬上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父亲鼓励,顺利脱险。 第三部分23,感悟:分解困难,逐步战胜
1、人物形象塑造:
第二课时.
(1)父亲:;教“我”脱险,并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2)杰利:杰利去把父亲找来,说明他富有友情。
(3)我:身体孱弱,在父亲鼓励下应对危险,克服困难。 刻画方法:心理描写。
作者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
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 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 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更应该好好面对它, 创造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5.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 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6、重点语句的含义 “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对 “获得”与“牺牲” 的理解。
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一、生字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雏形。
二、作家简介: 张晓风,台湾著名女作家。
3.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1、字词: 收敛 脆弱 颤动 断续 宽恕 零落 聒聒 2、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 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 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 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 《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3、文章体裁: 哲理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 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 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6.理想
第一课时: 1.字词: 蜕、倔强、洗濯、玷污、诅咒、怨恨、碌碌终生、绝处逢生
2.作者简介 流沙河,1931年生,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诗集《流沙河诗集》 《故园别》、《游踪》等。
3.体裁:哲理诗。
4.主题思想: 作者用种种意象,阐述了理想之于人生的重大意义。理想使人积极乐 观;理想使人斗志顽强;理想使人永远年青;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三、文章的思想内容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书写了奉献者的胸襟,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四、象征的写作手法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 五、重点语句理解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 我们。”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写得非常含蓄。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 ,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种幸福 是更深沉的幸福。
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整理
周宝成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常识简介。 3.能知道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方 法,进而感悟人生、把握人生,领悟人生的价值。 4.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 出语气。
1.在山的那边
第一课时
1.字词: 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
2.作者简介 王家新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3.文章体裁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 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 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文章内容: “山”和“海”两个形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
6、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夏蚊成雷
7、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8、省略句 “鞭数十”应为“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为“余使目与台齐”
9、重点句子含义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见二虫斗草间。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5、 写作特点 (1)先抑后扬的手法 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 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 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 并生发感悟,产生了对生命的思考。 (2)前后照应的写法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 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 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 (3)隐喻的表达方式: 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 直接表白;
(4)其他孩子:在“我”陷。
2.领悟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预示着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 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 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3.语言特点:
全文以记叙为主,描写生动、形象,篇末议论点题。人物语 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和处境。尤其是心理描写的词语精当传 神,富有表现力。如:“冷汗直冒”“咚咚直跳”“头晕目 眩”“全身麻木”等,突出了“我”害怕恐惧的心理。
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于了紫藤 萝花的动态美。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4、景物描写: 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5、通感修辞运用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 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
如::“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第二课时 1、字词: 卑微 一丝不苟 色泽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作家、画家,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 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所著有诗集《七里香》《无 怨的青春 》,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 》等。 3、文章体裁: 哲理散文。 4、文章内容及哲理:
2.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
1.字词: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2.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文章体裁: 记叙文(六个要素)
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