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开采矿山验收评价报告

地下开采矿山验收评价报告

地下开采矿山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一)报告内容目录前言1.建设项目概述1.1建设项目概况1.2评价范围的确定1.3评价的依据1.4评价的程序2.建设项目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2.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和过程2.2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2.3其他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2.4重大危险源的辨识2.5周边环境及公共安全的影响3.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3.1评价单元的划分3.2评价方法的选择4.建设项目的定性定量评价5.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状况的评价6.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7.安全评价结论7.1建设项目安全状况综述;7.2建设项目各评价单元的结果;7.3建设项目总体评价结论。

附件(二)报告编制应获取的基础资料1、应收集的资料1)合法的营业执照和采矿许可证;2)政府安监部门备案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3)经政府安监部门审查通过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及批复文件;如有设计变更,应收集设计变更文件及原设计审批部门对设计变更的审批意见;4)建设项目的施工及竣工报告(应附竣工图);5)建设项目的监理报告(包括监理记录和隐蔽工程记录等);6)建设项目设备设施试运转、调试的各项记录,危险性较大设备的检测检验报告等;7)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资料(不做强行要求);8)建设单位竣工验收的申请报告;9)矿山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的文件,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10)建设项目安全投入情况的说明(主要指基本建设期间的投入);11)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或安全生产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的证明材料;11)矿山事故及灾害预防和处理措施,应急救援预案,救护协议;12)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各岗位(工种)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采掘作业规程、爆破作业规程或爆破说明书);13)建设项目建设期间的生产安全事故及其他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情况说明,建设项目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的情况说明(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确认);14)其他应收集的资料(根据不同项目的要求而定)。

注:对于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必须有其负责人的签字或公章。

2、应查阅的资料1)矿山安全培训、安全教育的情况(查计划和记录);2)安全检查记录;3)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记录;4)各类设备运转、维修、保养记录;5)交接班记录;6)矿井排水纪录;7)矿山应急演练记录;8)入井考勤登记;9)主扇反风试验记录。

3、应提供的图纸(施工单位完成的竣工图):1)矿区地形地质图;2)矿山总平面布置图(应包含地表的建构筑物及相关设施);3)采掘工程平面图(注明井下各种设备、设施的位置);4)井上、下工程对照图;5)开拓系统纵投影图;6)通风系统图;7)提升系统图;8)排水系统图;9)供配电系统图;10)中段平面图;11)避灾路线图。

上述图纸中,除9)、10)外,均需将矿界标注在图上(平面的、纵向的)。

4、应采集的影像资料及数据1)应采集原件影像资料的:政府安监部门对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批复文件;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资质(均为副本);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的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危险性较大设备的检测检验报告;从业人员的保险证明。

(此部分材料除采集原件影像资料外,还需建设单位提供复印件)2)应采集的现场影像资料:(1)矿山全貌、周边环境;(2)坑口周边情况(包括安全出口),如井口是否支护或砌筑,斜井上部的挡车栏、阻车器,竖井井口的护栏等等;(3)主要巷道的高度、宽度(需有参照物);(4)提升运输系统的情况(包括所有提升设备及安全设施);(5)机电设备情况(包括井上、下机电设备及安装地点);(6)通风设备、设施情况(主扇、局扇、通风构筑物等);(7)排水设备情况(包括水仓、水泵、排水管线等);(8)消防设施情况(包括井上、下);(9)各类管线的吊挂情况;(10)空压机及附属设施情况;(11)排土场及周边环境情况(尤其注意其下游的情况);(12)其他(如井下的指示标志、各类警示标志、密闭等)。

影像资料采集时,对于各类设备、设施,除采集其本身的影像外,还应采集标牌、安全标志等的影像。

同时各类影像资料必须设定采集的时间。

3)应在现场采集的数据(1)坑口标高、断面以及各主要巷道的断面;(2)地表各井口之间的距离;(3)采准工程及采场的结构参数(长、宽、高,矿柱尺寸等);(4)竖井的深度和梯子间的规格或斜井的坡度及长度或平硐的长度;(5)提升运输系统的主要设备、设施的型号及技术参数(尤其注意钢丝绳);(6)井下不同位置的风量、风速(主要运输巷道、回风巷道、采场、掘进面等)、使用的风机型号(主扇、局扇)以及与主扇配套的电机型号、台数及技术参数;(7)通风构筑物所在位置;人行通风天井的位置、规格、坡度、长度;(8)排水系统的主要设备型号及技术参数,水仓的容积;(9)排土场(或废石堆场)、矿石堆场的高度(或容积),自然安息角;排土场(或废石堆场)、矿石堆场距相邻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以及其下游的情况;(10)井、上下供配电系统的主要设备型号及技术参数;(11)各类管线的规格、敷设及相互间的距离。

5、其他应收集的资料(由项目组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三)报告内容的要求前言内容包括:1)安全验收评价的目的;2)安全验收评价的根据,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改投资(2003)1346号】《关于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令第18号《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6号《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辽宁省安全生产条例》(2007年9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29号《辽宁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辽宁省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审批实施细则》【辽安监管一〔2010〕158号】等。

3)项目委托方,委托的时间,委托的工作内容;4)项目组前期准备工作,进入项目现场的时间,所作的工作;建设单位完成整改的时间,完成的情况;编制完成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时间。

5)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8003-2007)。

注:A、要求建设单位进行整改的,在完成整改后,建设单位应提交《整改完成情况的报告》,项目组与之对应的应有该项目的《整改复查意见书》。

B、根据《辽宁省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审批实施细则》【辽安监管一〔2010〕158号】的要求,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内容必须对安全生产许可证所需条件进行评价(报告名称为“综合验收(安全)评价报告”),因此在报告中应提出“本综合验收(安全)评价报告同时作为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依据之一”。

1.建设项目概述1.1建设项目概况本部分内容应包括:1)建设项目的自然条件2)建设项目的地质条件3)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况4)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的概述1)建设项目的自然条件本部分介绍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国土资源部门(或采矿许可证)批准的矿区范围、开采高度、开采面积,开采矿种,开采规模,矿区的气候条件、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地震影响带等。

本部分应附带有建设项目全貌的照片(即远景照片—能反映开采地点或矿界范围及周边环境)和交通位置图。

本部分应注意:A、开采矿种、开采规模须满足《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08号】文件的要求;B、采集的照片应标出方位以及与周边关系有关的标志物。

2)建设项目的地质条件本部分应尽可能从矿区的地质条件开始介绍,重点应是矿区的构造情况,其中要特别注意对矿体开采产生影响的构造;其次是矿床的地质情况,主要是矿床构造、岩石性质对矿体及开采的影响,开采的矿体,矿体的产状和埋藏情况;矿区范围内的地表水及水文地质情况。

了解岩(矿)石结构、构造、岩石硬度(或普氏系数),松散系数等。

同时应尽可能收集矿区的地表水及水文地质资料,并在本部分中进行详细的介绍。

如果此部分资料难以收集,应在报告中加以说明,并就现场观察到的地表水及井下水情况作一详细介绍。

此部分必须介绍矿井在建设期间的排水情况,同时还应注意矿区范围内的构造是否成为矿井的导水通道。

如矿区范围内有地表水体存在,应测量距矿井的距离并说明与开采矿体之间的关系。

3)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的概况简要介绍批准的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分系统进行介绍),初步设计所选用的设备(列表说明);安全专篇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如有设计变更,需介绍设计变更的内容。

注:此部分应注意最新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4)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的概述(1)基本情况简要介绍项目可研、安全预评价的单位及资质情况,完成时间;设计单位及资质情况,完成设计的时间;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批复单位,批复时间(如有设计变更,应指出设计变更的时间,原设计审查部门对设计变更的批准意见)。

项目动工建设的时间,项目完成建设的时间,施工和监理单位资质情况(营业执照、施工或监理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试生产运行情况等等。

简单介绍建设单位的目前情况,职工人数,隶属关系,法定代表人,组织机构情况,管理人员情况,建设项目建成后的服务年限等等。

(2)生产系统及辅助系统状况本部分首先简要介绍初步设计(或设计变更)提出的建设方案,重点是各生产系统及选用的设备设施,初步设计安全专篇提出的要求。

其次,依据现场所采集的照片和相关数据,对目前建设项目的完成情况作出详尽的介绍。

推荐介绍的顺序为从地表至井下。

首先是总平面布置情况,其中应包括地表设备、设施等的完成情况,地表坑口的标高、坐标及所处位置,相邻坑口(或矿井)之间的关系、距离,排土场(或废石堆场)、矿石堆场的大小及周边(尤其下游)环境的情况,地表是否出现塌陷、地表是否存在水体等等;其次是各生产系统(开拓和开采、爆破作业、提升运输、矿井通风、矿井防排水、矿井供配电等)的完成情况,以及设备设施的状况。

本部分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别注意实际完成的工程与竣工图的符合性,另外还需注意矿井的排水情况以及矿井水的变化(如季节、雨量大小、地质构造等等);采空区的分布及目前的状态,应在平、剖面图上标示出来;井下工程是否与其他相邻矿存在关系,井下工程与地表之间的关系等等。

注:本部分应注意A、建设工程是否存在越界的问题。

B、表述现场实际时,要用实际测量的数据;表述相对位置时,或利用采集的照片或利用相对位置图来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