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离石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中段腹地,四周群山环绕,地处华北地区通往西北的咽喉要地,战略交通地位十分重要。
自东汉西河郡治迁置于此后,吕梁市离石区一直是晋西的区域性政治中心。
县城作为郡、州治驻地已有1870余年的历史。
1 971年4月,吕梁地区成立后,离石为吕梁行署驻地,2004年6月,吕梁撤地建市,离石撤市建区,分别为吕梁市、离石区。
离石,从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县改石州,到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止,称石州的历史有9 90年。
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蒙古兵俺答(即阿勒坦汗)攻陷石州城后,经隆庆皇帝恩准,改石州为永宁州,至1911年止,称永宁州的历史有344年。
本文试图辨析的山西吕梁南梁贺氏家族都甲户口的时间范围是:明石州、明永宁州、清永宁州时期(明嘉靖初年1527年至宣统三年)约384年。
离石最早记载乡村级行政设置始于唐代。
全县设有五个乡,一乡五百户。
后来因与周边县的多次分合,乡村范围及名称多次变更。
明、清两代实行都甲制,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
据我们查阅清顺治版《永宁州志》、光绪版《永宁州志》以及《离石县志》等志书,其上记载,明朝初年至清朝初年,石州、
永宁州的都甲户口,由41坊都,逐步缩减合并为25坊都、16坊都,直至清顺治年间的10坊都。
但是,41、25、16坊都的具体名称志书上并未记载,只记载了10坊都的具体名称。
离石现存最早的志书,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永宁州志》,当时记载的永宁州都甲户口为:十坊都。
即二坊八都,在城为坊,有宣阜、来安两坊;在乡为都,有东相都、仁城都、太孝都、勤忠都、青门都、泽远都、文北都、同南都。
每一个坊都下,各设置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