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2)
【考纲要求】1、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在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类活动方面的南北差异。
2、能够区分三大经济地带、说明不同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全面分析不同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考点点拨】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例1.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 、b 、c 、d 各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a 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 ②b 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③c 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④d 是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图中a 、b 界线叠加,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 ) A .牧区、农耕区 B .干旱区、半干旱区
C .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 .发达区、欠发达区
四、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a
a b
b
c
c
d
d
例2.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回答(3)~(5)题。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 .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 .重庆市属中部经济地带
D .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4)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大开发”应首先注意的问题是 A .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资源 B .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沿边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C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D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5)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右上),完成1—3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 ——洪涝灾害
B .b ——土壤肥力
C .c ——灌溉水源
D .d ——生长积温 3.C 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
A .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 .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4~6题。
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
省级
行政区
位于西部
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
于边境贸易,能源、
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4.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5.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6.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比重小
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A地区有利于葡萄酿酒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冰川融水多,灌溉便利 D.地势平坦,黑土肥沃
8.图中A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
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读“我国长三角、环渤海、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
比重(%)示意图”。
完成9~10题。
9.公路运输是西南地区最主要的货运方式,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②气候③植被④资源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10.长三角和环渤海都位于我国东部平原,长三角铁路货运比重明显低于环
渤海,制约长三角铁路网络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土地价格昂贵 B. 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C. 河网密集,多洼地 D.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繁
农业优势指数是指某省区的农业产值占该省GDP的比重,其值越高反映了该省农业实力及其在地区经济中的贡献能力越强。
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省区中农业实力最强的省区,其农业优势指数较高的原因是( )
①光热丰富,气候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②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③资金雄厚,机械化程度高
④劳动力素质高,政策扶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2.1990年以来,广东省农业优势指数迅速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 )
①城镇建设占用土地,农业用地减少
②政策优势下降,生产成本下降
③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减产
④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3.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14~15题。
14.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A.西南区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15.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
域是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二、综合题
16.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以
下各题。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3)我国目前的两座核电站,一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另一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
试分析其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
B.热量光照
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
还有,新疆还有。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区域与区域差异(2)答案
例1(1)B(2)A 例2.D D A
巩固训练1-5.DBDBA 6-10.DBCAC 11-15ACACB
16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
(3)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17.(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海南: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向地势
低的地方流)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热带高效农业;
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建成能源基地。
区域与区域差异(2)答案
例1(1)B(2)A 例2.D D A
巩固训练1-5.DBDBA 6-10.DBCAC 11-15ACACB
16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
(3)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17.(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海南: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向地势低的地方流)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建成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