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笔记作业

读书笔记作业

读书笔记
姓名周春悦学号2015074541 组别第一组
1 阅读篇目:《美的沉思》
《美的沉思》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在台湾第一版发行以来,至今经过几度再版印刷。

蒋勋,福建长乐人。

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这本书展现了他对“美”的终极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

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

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

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即使是绘画,也拘泥于二比三规格的硬框形式。

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在于移动视点,集大成者就是绘画与书法,绘画往往又坚持忠于自然,卷轴成为中国绘画特有的形式。

中国卷轴式绘画,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

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

美的沉思这本书对我来说很重要,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美发现美,还告诉了我美的价值,它以各种不同的类型与范畴,把陶器、青铜、书法等的讲解用工艺劳动与美学实践相结合,它经由时间与空间的角度,以理论为视野,巧妙地把我们熟悉的遗产重新组织起来,让我对这些艺术品更容易地理解,现在我对艺术充满了信心,我坚信,它可以丰富我的生活,陶冶我的情操,引导我在生活中发现更独特的美!
教师打分:
姓名周春悦学号2015074541 组别第一组
2 阅读篇目:《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这本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之一。

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文化,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世间有很多行走在世界各地的人,能够传播文化的却寥寥无几。

但余秋雨先生却不然,他以一个满腹经纶的生命的旅行者的身份,去挖掘每一片土地上的文化韵味,传播每一个角落的文化气息。

他不紧不慢地用他的散文、他的思想在书中向我们娓娓道来:从中华文明的开创者黄帝、炎帝到神话传说、甲骨文发现和研释的伟大意义;而那春秋战国中的孔子、老子,墨子,稷下学宫,屈原;汉代的司马迁,三国两晋中的曹操、阮籍、嵇康、陶渊明,则一个个鲜活的出现在读者的眼前。

历史上这些人物和故事我们可能早已熟知,也早有人对他们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研究。

甚至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也早被今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去了。

以至像作者说的:那些地方"会不会有太多现代痕迹让我失望"而"不敢去"。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还是经过'寻觅',把这些历史人物事件,用他的视角,用他独特的笔法,进行了不太一样的解读。

篇篇散文将中国文化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体会到了读散文,看历史,品文化真的是一种享受。

看完这本书,自己就像是从远古走到今朝,佩服余秋雨先生博古通今的才华、大气磅礴的文风,让我又一次领略到了文化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先生说,中华文明就是一篇散文,虽然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有兴盛,有衰败;有战乱,有和平;有君子,有小人;有英雄,有懦夫......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却从未中断。

这本书还有不少令我回味不已的的,如那些看似浅显仿佛随手写就,但是却饱含着睿智的句子。

譬如在论述司马迁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议论:"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

"《寻觅中华》值得一读,我想,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许还会有另一种收获。

教师打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