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约会的基本礼仪(dating etiquette

约会的基本礼仪(dating etiquette

约会的基本礼仪dating etiquette ['etiket]在日常社交活动中,约会是非常常见的。

必要的约会有利于联络人们的感情,增进友谊。

但是,约会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了解熟悉约会的礼仪规范,可以使你在约会中显得彬彬有礼,光彩照人。

1.约会的提出所谓约会,无约便没有会,约会首先要有约。

一般而言,约人相会,一定要用商量的口吻,选择对方认为恰当的时间与地点。

约会可以当面提出,也可以用电话提出;更可以用电子邮件、传真或书信等方法提出。

但无论是哪种方法的约会,都应讲究礼节与技巧。

例如,你想约对方吃顿饭,大可不必直言。

你可以这样说:“最近某地方开了家新酒楼,听说味道不错,有没有兴趣品尝品尝?”如对方听后回复有兴趣,你则可以进一步询问对方什么时间方便。

如对方表示没有兴趣,则不要强人所难。

此外,约会的提出还要依据具体情况,寻找适当的时机。

有的约会需要单独提出,有的约会则宜当众提出,也有的约会可利用第三人提出,这种约会多半是为了避免直接约会不成的尴尬。

2.约会的答应、拒绝、取消接到约会的邀请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应约还是拒绝,约会并不是有求必应,有请必到。

但是,拒绝约会必须讲究礼仪。

(1)答应约会当答应对方约会时,一定要按时赴约,既不要到得过早,也不要迟到。

如遇特殊情况迟到时,一定要主动向对方说明情况,同时表示歉意。

重要的约会,一定要尽可能把影响时间的因素考虑在内,注意在时间的安排上留有余地。

至于约会是否要带礼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该带礼品的而不带,也是一种失礼行为。

(2)拒绝约会当拒绝约会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对方的自尊心,一般不要直言直语,而应委婉地、艺术地回绝对方。

如“对不起,今晚我已有约会,请谅解。

”此外,也可以用改变约定的方式来回绝,如“再过些日子,我约你怎么样?”(3)约会的取消有时答应了别人的约会,但因突发事件而无法按时赴约,就会发生取消约会的问题。

取消约会一定要事先通知对方,并向对方说明原因,请求谅解。

如有可能的话,应与对方重新约定新的约会时间和地点。

取消约会必须慎重,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不要轻易取消约会,以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3.约会中的称呼(1)称呼老师、长辈、上级时应用“您”,而不能用“你”,更不要直呼其名。

可在其姓氏后加上适当的尊称,如“邓老师”、“刘先生”、“王经理”、“张董事长”等;对资格老的前辈,也可在其姓氏后加上“老”字,如“王老”、“夏老”等。

(2)对于客人或初次相见者,一般最好使用敬称“您”,而不要直接用“你”相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3)老朋友或亲密无间者之间的约会则可直接使用“你”,也可用昵称,以免给人以拘谨、生疏之感。

但也要注意不要滥用“乳名”、“外号”等。

(4)在涉外活动中的约会,称呼应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如对男士一般称呼“先生”,对已婚女士称“太太”或“夫人”,对未婚女士则称“小姐”。

4.约会规则(1)注意个人仪表形象赴约会,根据约会的内容、场所、对象,要相应地注意个人仪表、服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对约会的重视。

(2)注意个人言谈举止在约会时,态度既要热情友好,又要不失端庄大方;交谈既要真诚自然,又不能涉及他人隐私机密。

(3)注意把握约会时间赴约,首先要准时,既不要迟到,也不要到得太早。

其次,约会时间应适可而止,既不要匆匆约会,也不要拖延不散,把握好约会时间非常重要。

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可为双方带来便利。

(4)注意做到礼尚往来在约会中对方带有礼品,那么有必要根据需要予以回赠,不便回赠的应向对方表示谢意。

礼仪精髓:向别人提出约会的邀请时,要依据具体情况,寻找适当的时机。

有的约会需要单独提出,有的约会则宜当众提出,也有的约会可利用第三人提出,这种约会多半是为了避免直接约会不成的尴尬。

和外国人约会注意事项一、西方文化礼仪之“称谓礼仪”西方人姓名排列正好跟我们相反,前面是名,后面是姓氏。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对女士则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已婚的则应称“Mrs”。

对那些在社会上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Judge)、教授(Professor)、医生(Doctor)、政府高级官员如参议员(Senator)、军官如将军(General)、上尉(Capital)和宗教人士如主教(Bishop)等,可将其姓名连同职业一起称呼,如“Doctor Jack”, “Professor White”,也可只称呼其职业名称,如“Mr. Judge”, “Mr. Lawyer”。

相比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

通常只招呼一声,哪怕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表示亲热。

但在正式场合,人们就要讲究礼仪了。

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二、西方文化礼仪之“介绍礼仪”在国际交往场合,如想结识朋友,一般应有第三者介绍。

如当时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你又确实想结交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作自我介绍,但介绍完后不可先伸手,也不可问对方达的名字。

对方若不作自我介绍,你可道声谢离开,这在西方并不算失礼。

用句型“This is╳╳╳and this is ╳╳╳”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士给女士,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老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同性之间,介绍完毕后应先伸手相握,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Nice to meet you!)。

必要说“久仰”或“希望以后常联系”之类的话。

有些国家回将常联系理解为有事要相求与他。

三、西方文化礼仪之“交谈礼仪”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在西方,人们的确一切行为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人们日常交谈不涉及个人私事。

有些问题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问价钱。

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但字美国确是“人老珠黄不值钱”。

因此在美国,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

两人谈话时,不可太近。

一般以50公分以外为宜。

不得已呀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May I sit here?)”,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美国人讲话嘴很甜,他们对好听的话从不吝啬,长令听者心舒意畅。

的确,在美国“Please”、“Thank you”、“ I'm sorry”、“Ex c use me”之类的话随处可闻。

四、西方文化礼仪之“拜访礼仪”应邀去家中作客,务必要准时。

不守时是失礼的。

一般性拜访可送小礼物,若赴家宴,可再丰厚些。

礼物应交给女主人,并说“我希望你能喜欢(I 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话,不要说“小意思,不成敬意。

”,“东西不好,请笑纳。

”等中国人送礼时常爱讲的话。

这类话会让外国人觉得你看不起他们。

一般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但遇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

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壶送礼物。

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会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

“Oh, 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Thank you!”在外国人家中,不要对他们的摆设大加评论,也不要随意欣赏某件物品,那样会导致主人一定要将你极为赞赏的物品送给你,着多尴尬。

如主人家养有猫,狗等宠物,要对它们友好,外国人是十分珍爱宠物的。

美国人办事讲究效率,重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绝不希望有人突然来拜访。

因此要拜访他们,事先约会是必不可少的。

五、西方文化礼仪之“女士优先礼仪”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

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要谦让女士。

1、步行时,男士应该走在马路的以边。

2、入座时,应先请女士坐下。

3、上下电梯应让女士走在前边。

4、进门时,难士应先把门打开,请女士先进。

5、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士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士。

6、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士应走在前边,为女士找好座位。

7、进餐时,要先请女士先点菜。

8、同女士打招呼时,男士应起立。

六、西方文化礼仪之“餐桌礼仪”西方进餐的习惯与我们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

参加西餐宴会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外国人一般没有让酒让菜的习惯,所以你喜欢吃什么,不妨多取点。

2、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拿起她的刀子和叉子示意后才可以用餐。

3、餐巾应铺在膝上。

也可以防在颈上或胸前,但不大方。

可用餐巾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揩拭餐具。

4、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要两臂横放在桌上。

5、使用刀叉时,应左手用叉,用手用刀。

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

中途放下刀叉,应呈“八”字型分放在盘子上。

如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6、要喝水时,应先将食物咽下。

用玻璃杯喝水时,要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7、如打喷嚏或咳嗽,或想去洗手间,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

8、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但咀爵食物时不要讲话,咽下去再答。

9、当侍者依此给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

用餐完毕,女主人站起,才可离席。

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样折好。

七、西方文化礼仪之“小费礼仪”美国付小费的风气很盛行。

一般说,当你得到别人的服务时就应该给小费。

但是,并非在任何场合、对任何服务人员都要付小费。

小费究竟应该给那些人,还颇有讲究。

1、坐船或火车时应给小费,但长途汽车和飞机则不必。

2、对搬运工应付小费,但存取行李时不必付服务员小费。

3、在旅馆时,对帮你提行李或打扫房间的服务员应付小费,但对柜台上的服务员则不必。

4、在餐馆时,对上菜上饭的服务员应给小费,但对领班服务员则不必。

5、乘车时,对出租车司机应付小费,但对公共汽车司机则不必。

6、对理发师、美容师应付小费,但对售货员、自助洗衣店的服务员则不必7、对警察、海关检查员、大使馆职员、政府机关职员等公务人员绝不可付小费。

8、小费占总费用的15℅左右,表示对服务满意。

八、西方文化礼仪之“禁忌”:1、于外国人初次交谈,不要谈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

2、不要问女士的年龄,男士的收入,对方衣饰的价格。

3、正规场合,不要穿休闲装、运动装。

4、吃饭或娱乐,不要抢着买单,他们喜欢AA制/。

5、不要过于“自谦”。

与日本人交往:初次见面万勿送礼。

接受礼物要回礼。

与法国人交往:初次见面万勿送礼,有行贿之嫌。

与英国人交往:不要穿戴太随便。

不要随便称呼名字,要加上“Mr.” 等。

与美国人交往:不要在周五或多或少13号约会,不要称呼黑人为“Negro”,应用“Blac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