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功能主义

第二讲 功能主义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功能主义第一节何谓功能主义一、系统(system)●对一种研究对象的构成性质和存在状态的本体论假设。

●一种具有普遍渗透性的实体,高于所有的个体,并与其对立,系统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不为后者所改变;●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稳定的、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关系,每个部分不可能单独地发生变化,如果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会产生连锁反应。

●这种关系决定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决定了系统不能化约为其部分。

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形式,必须从它们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关系角度出发来说明。

●帕森斯认为“系统”有两个基本的特性:(1)系统与环境相对而存在,有一定的边界,这个边界既是相互区分的标志,又是信息交换的通道。

●(2)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控(self-regulating)的能力,以适应环境之变化,在环境面前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性。

二、从系统到功能●系统的上述特征引出一个问题:系统是如何维持的?莫顿认为,系统肯定有某种或某些机能来调整系统状态,使其适应环境之变化。

这个“机能”就是“功能”。

●功能的概念牵涉到观察者的观点,而不必然涉及参与者(当事者)的观点。

社会功能系指可见及之客观后果(observable objective consequences)而不是主观的意向(subjective dispositions)。

(Merton,R.)●对于帕森斯而言,“功能”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想象宇宙的视角,一个分析的工具。

“功能系指对于决定生命体系运作的诸般条件加以理论上的构作。

这些条件是有关此系统稳定或不稳定,存在或者灭亡。

及其寿命等等。

”“‘功能’概念因此牵涉到某一类生命系统的一般特征,及其与一种或多种环境间的关系等较大的理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

功能概念最为关切的是:在生命体系中,某种在经验上可资辨认的结构与过程,其存在与特性有些什么后果。

当然,还包括所指涉之结构与过程产生的条件,以及发展或持续的可能性等等的考虑。

”三、系统、功能与结构●系统:是“实体”(entity)意义上的。

●结构:一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任何一组关系。

一般而言,一个系统在成熟之后,其结构在相当使其内会稳定不变。

●但是,一个系统或其相关部分在一段时期内还是会发生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是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进行的。

●在后来的后现代转向或者诠释学转向中,“结构”被日益松散化,如吉登斯把结构仅仅当做一系列的资源和规则。

四、系统性(systemness)●系统性建立在“系统”这一本体论假设基础之上,强调的是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某一对象,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五、社会系统理论●社会是一个独立于其成员,按照自身独特逻辑运行的整体。

●社会系统是一个实在,是先在的,而非社会成员建构的。

●社会把整体性逻辑或特征强加在组成社会的个体、单位或者子系统之上,偏离这种逻辑的将受到系统的强制纠偏或者改造,当系统逻辑失效时,也是系统土崩瓦解之时。

●系统各组成单位所执行的活动不同程度地专门化,彼此相互依赖和制约。

●这种专门化决定了对系统的理解必须从功能主义角度进入。

●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故不能被还原成其组成部分。

●社会系统与其环境相对而存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再生产和自我调控能力。

●不可还原的社会系统理论关注的是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如整个人类社会、国家、政治系统等的,而非日常的人际互动,也不需要依靠日常的人际互动来解释系统的运行和结构。

第二节功能主义的起源●哲学传统中的功能论、目的论和整体论假设:柏拉图:宇宙合目的地构建起来,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一个正义的人就是能充分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人,哲学家是功能完善的人。

斯宾诺莎:实在是一个由许多个体构成的个体,是一个包含着系统的系统。

实在或者上帝是一个包含着所有不同等级序列的个体的个体,在这个实在中,每一事物在相互迭交又相互一致的秩序中具有自己的地位,这种地位规定着其本质。

●社会学的生物学类比:社会学诞生之时,正是生物学在法国如日中天之时,有机体类比成为社会学诞生时的预设榜样。

孔德的学科金字塔中,生物学处在最接近社会学的位置。

●斯宾塞对社会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细致的对比,形成所谓的“分析功能主义”,有机体或者社会的发展即结构的分化和复杂化,带来功能的分化和复杂化。

有机体和社会要存续,必须适应环境,必须满足某些“必要条件”。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社会是一个有目的的存在;社会的“失范”与功能的缺损;社会分工与社会有机体类比。

●拉德克列夫-布朗的松散的功能主义:接受涂尔干的社会学功能主义传统,但又试图超越生物体类比所形成的具有明显目的论倾向的功能主义传统,从斯宾塞处引入相对论和存在的“必要条件”概念,从一个系统存在的最低必要条件出发推到功能出现的理由,并由此来探讨一个社会的结构性特征: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组成部分之间最低程度的整合;“功能”指维持这一必要的“团结”和“整合”的过程;可以用对维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致的作用来说明每一社会的结构特征。

社会同有机体不同,有机体的功能需求与承担者是缺一不可的,确定的,但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功能关系是松散的,是可以替代的。

●马林诺夫斯基的心理学功能主义:个人需求引发社会反应。

把所有的社会安排和文化模式还原为个体心理需要,个体心理需要产生集体反应,即产生满足需要的社会组织。

把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层次、社会结构层次和符号层次,从底层到上层顺序排列。

每一个层次上的基本需求和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不一样的,但一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就会引发其他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第二节帕森斯一、其人其事●1902年出生于美国克罗拉多州的中产阶级家庭,1979年去世。

●早年接受基督教新教的社会变革价值观,让他幼小的心灵得到道德的浸染。

●1920年进入阿姆克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主修生物学准备从医,系统论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同时喜欢上了该校老师Walter Hamilton的制度经济学学说。

●1924年转学,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Economics)学习一年社会学,师从L.T. Hobhouse、Morris Ginsburg、R.H. Tawney、Harold Laski、Bronislaw Malinowski,其中马林诺夫斯基对他的影响最大,开始对功能主义感兴趣●1925年转到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与韦伯和马克思神交,跟曼海姆读韦伯,跟雅斯贝尔斯学习康德,听韦伯弟弟阿尔弗雷德的文化社会学课。

对韦伯的兴趣剧增,特别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论述,并受到康德主义和德国精神科学方法论的深刻影响。

1927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近期德国文献中的资本主义概念》,笔触集中在Lujo Brentano、Werner Sombart、Max Weber三人的学术作品中,多处提到马克思的思想。

用帕森斯自己的话说,“始于马克思,终于韦伯”。

●1927年受聘于哈佛大学,担任经济系讲师;1931年转入新建的社会学系,与索罗金(Pitirim Sorokin)共事,但索罗金似乎并不器重他。

在此期间,主要研究制度主义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关注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和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以及涂尔干的《劳动分工论》。

●先后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1947),对于改变美国社会学中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价值观的混合产物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即使古尔德纳(Alvin Gouldner)也承认帕森斯对于改变美国社会学的乡土观念、孤立主义,攻击实证主义倾向和拒绝理论的倾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思想发展阶段●单位行动理论阶段:《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提出行动系统的单位(unit of action system)即单位行动(unit act)理论,对社会行动的结构展开分析,创造唯意志行动理论(voluntaristic theory ofaction),用以重建社会学的思想传统,为整个社会科学提供统一的理路框架;并努力阐明一个涂尔干式的问题,经济理性行动的理论不能回答社会秩序的问题。

●结构功能理论(structure-functional theory)阶段:⏹代表作:《通往一般行动理论》(1951)。

为社会科学建议一个统一的指涉架构(frame of reference),即一般行动理论(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该理论从具体的个体的行动开始,包括集体行动,但主要是静态的结构性行动理论,而非动力学分析。

并将一般行动理论分为三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型构(configuration),即个性、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

并初步提出了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在一般行动理论中的位置。

《社会系统》(1951)。

⏹理论标志:◆完成了系统理论中经济学和物理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向首先是生物学其次是人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转变,涂尔干作为主要的影响者。

◆致力于与人格理论相关的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这两门学科的整合。

◆超越了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的二元论困境,并为模式变量图式的出台创造了条件。

●模式-变量图式阶段(pattern-variable scheme)⏹代表作:《经济与社会》(1956),《行动理论工作论文集》⏹理论标志:◆提出并修正模式-变量图式(pattern-variable scheme)。

◆提出并应用四功能范式(four-function paradigm)。

◆把经济系统当作一个社会子系统,并开创了对政治子系统的研究,并推动了对其他功能子系统即整合和模式-维持(pattern-maintenance)的分析研究。

●后结构(post-structure)理论阶段⏹代表作:《社会:进化的与比较的视角》(1966)、《现代社会的系统》。

⏹理论标志:◆受韦伯影响增强,提出一般化的演化图式即后线性社会演化论(post-linear social evolutionism),用以解释具体的模式化的变迁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探讨人类状况,1978年发表《人类状况:一个范式》二、认识论●康德化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

受韦伯的影响,用由抽象概念构成的分析框架来理解社会的诸重要特征,防止这些特征被芜杂的经验事实所遮蔽。

用理论框架事先对社会现象进行区分和范畴化。

‚一个事实本身根本就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个关于某种或多种现象的命题。

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由这种意义上的诸事实以及关于诸事实之间关系的陈述所构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