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内重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内重点


(6)劳淋:久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13.热淋:八正散
14.癃闭:病位在__膀胱__
15.消渴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16:消渴病的变证:(至少3个)肺痨、胸痹心痛、肢体麻木、视瞻
渺、暴盲耳聋、痈疽、中风、水肿、烦躁神昏、昏迷肢厥、脉微欲绝、
疮疖
17:消渴病的病辩病位:(病位以脾胃肺肾为主)
津伤燥热多是肺胃的病变,阴精亏虚多发于胃;
1.感受外邪 2.气滞血瘀 3.肾亏体虚
20:辨外感内伤腰痛
外感腰痛,痛起于暴,终日不衰,风寒湿热各有所因,属湿者,腰部重
痛,卧时不能转侧,行则重痛无力;属寒者,腰部冷痛,得热则舒;属
部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 病因:表邪入里 饮食中阻 痰气壅塞 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 3、呃逆的病变部位在隔 隔上是肺 隔下是胃 4、黄疸的判断:目黄 肤黄 小便黄 其中目黄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5、痢疾的禁忌:忌过早补涩 忌峻下攻伐 忌分利小便 6、胃痛的病机:不通则痛 三部分 1、梅核气:有咽部异物感 进食无阻塞 不影响吞咽 2、脏躁与癫病鉴别 脏躁多发生于青年女性或绝经期、缓慢起病,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 歇性发作、不发作时刻如常人,主要表现有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 激惹 易怒 善哭 时作伸欠等但具有自知自控能力;癫病发病无性别差 异,主要表现在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 静而多喜、患者缺乏自控能力 病程迁延 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 解。
11.阳水之风水泛滥:越婢加术汤加减
12.不同淋证的鉴别:
(1)热淋: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便时灼痛。
(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
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3)气淋:小腹胀满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4)血淋:溺血而痛
(5)膏淋: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气阴两虚常是脾胃不足,阴阳两虚则更以脾肾衰虚为主。
18:消渴病的分证论治:
1.津伤燥热:清热生津
白虎汤加人
参汤何玉液汤
2.阴精亏虚: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六味地黄丸
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六
味地黄丸
4.阴阳两虚:滋阴温阳益肾
金匮肾气丸
5.淤血阻滞: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19:腰痛病因(肾虚胃发生腰痛的关键)
等为其特征
6.肺胀病因病机
①久病肺虚 ②感受外邪
7.痰饮的分证(小题)
①饮停于肺 和中蠲(juan)饮
小半夏加茯苓汤
②饮邪化热 清热逐饮 ③饮留于肠 攻遂水饮 8.不寐的分证论治(小题)
甘遂半夏汤 己椒砾黄丸
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 归脾汤 血
阴虚火旺
阴降火,养心安神 黄连阿胶汤,朱砂 安神丸
心脾气虚
初期
疏散风热,清 银翘散 肺散邪
成痈期
清热消毒,化 “千金”苇茎汤合如
瘀消痈
金解毒散
溃脓期
排脓解毒
加味桔梗汤加减
回复期

养阴益气清肺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 仁煎加减
5.肺痨(小题)
定义:是指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胀所致的具有传染性
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
② 痰热淤肺 主证:咳嗽气息喘促或候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咳吐不爽, 或有热腥味儿或吐血痰 兼次正:胸胁胀满,咳时隐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③ 肝火犯肺 主证: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可引胸痛 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兼次正:烦热咽干,长带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条, 口干口苦,胸胁胀痛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④ 肺阴亏虚 主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或声音逐渐嘶哑 兼证: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 日渐消瘦,神疲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4.肺痈分期(小题) 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回复期
益气镇惊,安神定 安神定志丸 志
痰热内扰
清热化痰,和中安 温胆汤加黄连瓜蒌 神
肝郁化火
清肝泻火,佐以安 龙胆泻肝汤加减 神
9、汗症分型: 自汗 盗汗 脱汗 战汗 黄汗 10、血证的鉴别 (三)、咳血: 1、吐血:咳血与吐血均为血液经口而出的病症,但两者区别明显: ①离位不同:咳血离位在肺与气道,而吐血在胃与食道。 ②血色不同:咳血之血色鲜红,常伴泡沫痰液;吐血之血色紫暗,常混 有食物残渣 ③伴随症状:咳血之前多伴有喉痒,胸闷之兆,血常随咳嗽而出;呕血 常伴胃脘不适,恶心等症状,血随呕吐而出。 ④出血后症状:咳血之后常持续多日的痰中带血症状,但大便不黑;呕 血则无痰中带血症状,而大便常呈黑色。 ⑤旧疾不同:咳血的病人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心悸等旧疾;而呕血 则往往有胃痛,胁痛、黄疸、鼓胀等既往史。 11、鼓胀与水肿的鉴别(简答) ①病因:水肿的病因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或劳倦太过,而鼓胀的病因 为情志郁结,酒食不节,感染虫或其他病转化而来。 ②病位:水肿病位在肺脾肾;鼓胀病位在肝脾肾。 ③病机:水肿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鼓胀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淤积腹内。 ④临床表现:水肿表现为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水肿多在肌肤,初起 从眼睑部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致全身,亦有从下肢浮肿开始,后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 养阴填精——左归丸 20、肝郁脾虚型泄泻(简答或论述)肝气乘脾 主症:肠鸣攻泄、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 发。 兼次症: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失气频作。 舌脉: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药方。方中白芍养阴柔肝,防风胜湿散肝,白术化湿健脾, 陈皮理气和中,以调理脾胃。临证时,肝体过虚,可加用当归、枸杞等 柔肝;若肝用不足,可加柴胡、青皮等疏肝;脾虚明显时,可加茯苓、 扁豆、山药等化湿健脾;胃纳不和,可加半夏、木香和中。 21、脾胃虚寒型胃痛(论述) 主症: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则进食则缓,喜暖喜按。 兼次症: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 舌脉:舌质淡而不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 22、痹症与脱证鉴别 痹症属实,乃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晕、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双手捏 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痹症又分为阴痹和阳痹。阳痹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 黄腻,脉弦滑而数。阴痹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雍 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23、头痛的分型 (一)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气虚头痛——顺气和中汤 血虚头痛——加物四物汤 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小题 1、便秘方药(1)实秘 肠胃炽热——麻子仁丸 气机淤滞——六磨汤 (2)虚秘 气虚便秘——黄芪汤 血虚便秘——润肠丸 阳虚便秘—— 济川煎 2、痞满病因病机及部位 病机:中焦气机壅阻、脾胃升降失司
中内重点 1. 哮病与喘病的鉴别(简答) 哮病与喘病均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但哮指声响言,呼吸困难,并见喉中 哮鸣,为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指气息而言,呼吸气促困难,并无候中哮鸣,为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 个症状。一般而言,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2.心痛的鉴别(简答、论述)
1) 真心痛与厥心痛 真心痛是心痛的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温,舌青气 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药,温通药物不可缓 解。疼痛时间由几小时至数天不等。厥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 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 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阴水表现为里、寒、虚证,治以健脾、温肾,以扶正为主 (3)如经一般常用疗法不应,或有淤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 法,取其“血行水亦行”
阳水、阴水鉴别: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温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较 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紧光亮, 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 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中的风水,皮水多属此类。 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 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 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稀薄,神 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中的正水,石水多属此 类。 阴水与阳水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水久延不 退,正气日渐耗伤,水邪日盛,可转化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 增剧则可治其标,先按阳水论治。
胀痛
心痛为主,可有隐刺 灼,胀痛
持续时间 长

兼证
纳呆,恶心 心悸气短 呕吐
辅助检查 胃镜
心电图
3.咳嗽的分证论治(内伤咳嗽的小题) 1) 内伤咳嗽
① 痰温蕴肺 主证: 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 每于晨间咳嗽尤 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 兼次症: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即全身,皮色一般不变。后期病势严重,可见腹部胀满,不能平卧等 证,鼓胀是以腹部胀大坚满为主,四肢不肿或枯瘦,水停与腹内,为腹 大胀大,甚则腹大如鼓。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逐渐坚硬,以致 脐心突起,四肢消瘦,皮色苍黄,晚期可见四肢浮肿,甚则吐血、昏迷 等危象。 12、痢疾与泄泻的鉴别(简答) 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均为排便次数增多,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 发病。但泄泻是粪便稀薄无脓血,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而痢疾则 以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并见,便后不减为主证。 13、积证 聚证的鉴别(简答) 积证:腹内结块,成胀,成痛为主症,临床上 腹内结块固定不移,由 小到大,由软到硬,症状加重,病程长,病情重。 聚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成条状物,病程短,病情轻。 14、呃逆和嗳气的鉴别(简答) 同属胃气上逆之 。嗳气声音沉缓而长,多伴有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故张景岳称之“饱食之声”,呃逆为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 速,两者不难区别。 15、黄疸和萎黄的鉴别(简答) 皆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有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但萎黄之皮肤萎 黄不华,且目睹不黄,病机重在血虚,而黄疸目睹发黄,病机重在血 败。 16、胃痛与痞满的鉴别(简答) 两者发病部位均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但胃痞以自觉胃脘部痞塞胀 满为主,可满及胸胁;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绝少累及胸胁;胃痞压 之不通,起病缓慢;胃痛压之多痛,病势多急。 17、头痛部位(小题) 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 棱等部位,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颠顶 部位或连及目系。 18、眩晕的病因病机(简答) 痰浊中阻 淤血阻窍 风阳上扰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等所致清窍失养及脑 髓不充引起 19、眩晕的分型、治法、方药 痰浊中阻:燥湿祛痰 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 淤血阻窍:祛瘀生新 通窍活络——通窍活血汤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 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补养气血 健运脾胃——归脾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