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时作业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
C.电离层D.高层大气
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
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5.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较强,但气温较低,其原因是()
A.地形平坦,冬季风影响大B.湖泊多,调节气温能力强
C.降水少,植被稀疏D.海拔高,空气稀薄
下图甲为“某地短时间内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题。
6.阴天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是因为与晴天相比()
A.②较大,④较小B.②较大,④较大
C.③较大,⑥较小D.③较大,⑥较大
读图,完成7~8题。
7.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
8.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某学生2017年暑假去西藏旅游,发现许多有趣的、能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的地理现象。
读图完成9~10题。
9.西藏的天空特别蓝,除空气洁净外,与其产生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B.②C.③D.⑤
10.门窗紧闭的小汽车停熄在高原太阳下,过一会儿就会明显感到车内气温比车外高不少。
与之相关的图中数码组合是()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下图为某地景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3题。
11.在夏季,湛江的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上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12.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是对应大气受热过程图中()
A.增强A,提高农作物存活率B.阻止B,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C,提高夜间的温度D.增强D,增强作物水分蒸腾
13.下列各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大气受热过程图中A产生的是()
A.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日落后的黄昏和日出前的黎明,天空仍是明亮的
C.多云夜晚的气温比晴天的夜晚低
D.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
2017年2月18日《解放军报》报道西藏军区海拔4 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
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官兵再不用“四季穿棉袄”了。
回答14~15题。
14.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海拔高,空气稀薄,①较弱
B.海拔高,⑤作用较弱
C.海拔高,风力大,散热快
D.多晴朗天气,④作用较弱
15.下列地理现象和“阳光保暖房”保温作用一致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冻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
D.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16.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A是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于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________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0 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4)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 000℃以上,但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1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______作用。
(2)图中箭头②说明大气对地面具有________作用。
(3)图A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B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由此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 1.A 2.B
解析第1题,对流层天气变化剧烈,风霜雨雪都位于此层。
第2题,飞机下降过程中,高度越来越低,温度越来越高。
答案 3.D 4.C
解析第3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其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 km处气压不到地面的一半。
排除A、B、C。
第4题,由图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
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光;对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答案D
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但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因此气温较低。
故选D。
答案B
解析阴天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是因为与晴天相比,阴天云量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②强,削弱作用也较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较小,气温较低;晚上,阴天云量大导致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④较强,从而使得地面温度较高,因此阴天日温差较小,据此分析选B。
答案7.B8.C
解析图中显示的大气层高度在12~50千米之间,且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因此可判断为中纬度平流层,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该层大气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
答案9.D10.D
解析第9题,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大气散射的缘故,对应图中⑤。
第10题,其中涉及到的大气受热过程为②太阳辐射,⑥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
答案11.D12.A13.D
解析第11题,夏季,湛江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保护新栽的大树,故选D。
第12题,拉萨郊区的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大气逆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结合图,即增强A,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故选A。
第13题,图中A是大气逆辐射,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就是因为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而不易出现霜冻,故选D。
答案14.A15.B
解析第14题,“四季穿棉袄”说明温度低,A项表述只是说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与温度低无关。
第15题,“阳光保暖房”利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原理,同理的还有多云的夜晚温度不会太低。
16.答案(1)对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平流
(3)高层大气气温逐渐升高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越靠近地面,大气所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越多。
(4)C
解析从图中各层高度数值可以看出,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50千米以上是高层大气。
各层的气温变化可从气温垂直分布曲线上读出。
30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中,气温很高,但空气稀薄,气压低,人造卫星在运行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并且人造卫星从大气中吸收的热量很少,所以不会被烧毁。
17.答案(1)反射(2)保温(3)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4)高云层加强了大气逆辐射(5)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形成地球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