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凹版印刷油墨废气治理沸石转轮+催化燃烧CO技术方案
凹版印刷油墨废气治理沸石转轮+催化燃烧CO技术方案
OVMI 间,按计划开展,可兼顾。——浓度很低,有少量粉尘 废气来源 三辊研磨机、搅拌设备敞开式生产,VOCs 无组织逸散
十二烷(约 60%)、十一烷(约 10%)、二甲苯(约 4%)、甲基异丁 废气组分
基酮(约%)、甲苯、乙醇、丙酮、庚烷 废气浓度 轧墨机墨面 347mg/m3,车间空气 174 mg/m3,排风管口 128 mg/m3
一级换热器
CO炉
加热器2
脱附风机 二级换热器
脱附区
加热器1
(1)前处理阶段 车间收集的废气首先经过三级干式过滤器除去细小颗粒物,以保护转轮治理 效果和使用寿命。 (2)吸附浓缩阶段 预处理后的废气通过转轮内的沸石被吸附,变频主风机将净化后尾气排入大 气。转轮持续以每小时1~6转的速度旋转。能达到95%以上的VOCs去除率。 (3)脱附阶段 转轮内VOCs被浓缩在沸石吸附区,部分废气经过冷却区后利用一级换热器提 供的热流加温,之后经过加热器1进行加热到220℃左右,再进行脱附,脱附完成 后旋转至冷却区,以常温空气吹嘘冷却至常温、再旋转至吸附浓缩区。 (4)催化氧化阶段 脱附出高浓度VOCs气流,以脱附风机抽送至催化燃烧炉内进行催化裂解处 理,VOCs被转化为CO2(g)和H2O(g)排放至大气。燃烧室高温气流被引出至气对气 热交换器,与常温空气进行热交换、升温至脱附温度的热流,供脱附使用达到节 省能源的目的。 (5)沸石转轮高温活化 因主要废气组分沸点较高,为保证废气处理效率和沸石转轮使用寿命,设施 在投产运行2年后需要对转轮进行高温活化。相关程序设定需在PLC系统中设定。 需要说明:本方案不包括前端废气收集部分、设备基础和排气筒塔架,相关
异丁基甲酮(3%)、甲苯、丙酮、己烷、庚烷、乙醇。
(3)废气治理设施安装位置
VOC设备放置在风冷热泵机组东侧,可用位置为18×9m,高度不限。两柱之间
距离6米,排风机管道可以缩短。需要评估建筑物承重和抗震能力。
污染物排放标准
(1)有组织排放按照上海市地方标准《涂料、油墨及其类似产品制造工业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881-2015)以及客户相关要求进行设计;
10
钛白尘
2
苯
所有企业
车间或生
3
甲苯
所有企业
10
产设施的
4 二甲苯
所有企业
20
排气筒
5 苯系物
所有企业
40
6
非甲烷总 烃(NMHC)
所有企业
50
20*
*当NMHC回收净化设施的去除效率不低于90%时,等同于满足最高允许排放速率限
值要求。
考虑到排放标准升级,客户要求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值为30 mg/m3。
面积扩大为1倍以上。材质为3D材料,可拦截高固体涂料、粉末涂料、水性涂料、 多远组分涂料、着色剂和粘合剂产生的漆渣。外框材质选用碳钢,滤材与外框紧
密的黏合外框防止气漏产生。使用寿命较普通的空气过滤器达5倍以上,使用寿 命持久,运行费用更低。
a、可以捕捉多种成分的漆雾; b、漆雾捕捉能力最大可达到27kg/m2; c、允许进气湿度可达100%RH; d、过滤表面积较普通的过滤器可扩大1倍以上,同时不容易被堵塞;
过滤器设置压力表,保证废气处理系统正常、安全、稳定运行。当过滤系统 压力显示高于一定值时,操作人员应及时更换滤材;过滤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间距设计合理,易于更换、维护及清洁;每级过滤器均配备检修门,检修门设置 时考虑人机工程,方便后期更换滤材及保养维护。
各级过滤方式及说明 (1)一级漆雾过滤器 专用于喷漆房废气处理,采用3D钻石口袋设计或板式折叠设计,可使过滤表
五、 运行成本分析................................................ 17 六、 项目实施计划................................................ 18 七、 质量保证措施................................................ 20 八、 售后服务承诺及措施.......................................... 23 九、 客户培训服务措施............................................ 26
一、 基础信息资料
项目概况 XXXX 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的专业印钞油墨制造企业,隶属于中国印钞造币
总公司。作为一家将“用色彩和品质守护真实”作为使命的高新技术企业,XXXX 有限公司成立 13 年来,专注于印钞油墨和防伪油墨两个细分领域,为钞票、证 件、证券、票据以及政府与企业的重要文件和产品提供保护。因厂内废气处理设 施老旧,需要将原设施进行升级改造:(1)通过末端治理实现 VOCs 无组织废气 转有组织废气的达标处理;(2)减少无组织逸散,提高生产现场作业环境,促 进员工职业健康。我方根据现场踏勘及客户的提资设计一套技术方案供客户评审 及决策。
XXXX 有限公司凹版 印刷油墨废气治理技 术 方 案环保达人 ID:jakejion目录
一、 基础信息资料................................................. 2 项目概况 ......................................................... 2 生产现状 ......................................................... 2 污染物排放标准 ................................................... 3
四、 主要设备参数及供货范围......................................15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15 主要备品备件清单 ................................................. 16
(2)二级F6中效空气过滤器 由人造纤维及镀锌铁所组合而成。有各种效率可供选择,包括 40-45%, 60-65%,80-85%,90-95%,法兰由镀锌铁组成。此系列产品可应用于工、商业、 医院、学校、大楼和其它各种工厂空调设备(系空调系统的初级过滤,以保护系 统中下一级过滤器和系统本身,在对空气净化洁净度要求不严格的场所,经中效 过滤器处理后的空气可直接送至用户),也可以安装于燃气轮机入风口设备或电 脑室,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排气筒高度不低于15m,具体高度由环评影响高度确定。
二、 设计依据和原则
设计依据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 (2)《大气污染控制设计手册》; (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141-2004 ); (7)《设备及管道设计通则》; (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Ⅲ类); (9)《仪表供气设计规定》(HG20510-2000); (10)《信号报警、联锁系统设计规定》(HG20511-2000); (11)《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HG20513-2000); (12)《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J28-90); (1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5)《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02); (16)《化学工业炉金属材料设计选用规定》(HG 20684-1990); (1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18)《工业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HG20507-2000); (1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00); (20)《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21)《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 50316-2000); (2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93); (23)《涂料、油墨及其类似产品制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1/881-2015)
生产现状 (1)生产工况资料
工程设计 胶印工段、凹印工段、洗桶间、工段库及 OVMI 间
范围 厂房性质 非防爆区域,丙类车间 厂房通风 原设计有冬夏空调工况、春秋过渡工况;实际排风口及管道有变化。
凹印工段、洗桶间 16h/d 计;——浓度较高 生产班制 胶印工段,工段库 8h/d 计,250d/a;——浓度较低,有少量粉尘
调节余地,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4)在净化设备运行过程中,便于操作管理、便于维修、节省动力消耗和
运行费
三、 系统工艺设计说明
系统设计说明 根据客户提供的现有资料,本方案将各车间废气收集后经“沸石转轮浓缩
+CO”治理工艺处理。治理工艺流程框图如下:
旋混流合板废塔
气
多级过滤 器
吸附区
主风机
排放 烟囱
冷却区
(2)废气处理效率大于95%,以进、出口浓度和风量折算的去除质量计;
(3)运行要求:做到无人值守,只需巡检就好,因此要做好信号传输和自
动化的设计。
因此本项目排放标准如下所示:
序 号
污染物
适用工艺
最高允许排放 最高允许排放
浓度mg/m3
速率kg/h
污染物排 放监控位
置
染料尘、颜料
1 颗粒物 尘、炭黑尘、
二、 设计依据和原则............................................... 5 设计依据 ......................................................... 5 设计原则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