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期末复习资料(以下资料集副三一〇一寝室所有脑细胞整理,望大家……)1.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试说明其机制。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
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
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
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
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内湿宜利小便法。
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
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
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2.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三种说法:一是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3.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病因:多由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所致。
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百合色白入肺,养阴而不滋腻,既能养阴润肺,又能清心安神,尚能益气,故为百合病之主药;生地黄益心营而清血分热,用其汁则滋而不腻;泉水下热气、利小便。
三药相合养心肺之阴,清心肺之热,且不滋腻,故百合病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4.请结合原文说明百合病常见哪些误治法,为何易被误治。
1)误汗:百合病本来心肺阴虚,内有燥热,是禁用汗法的。
若将阴虚内热、气血不行所致的“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误认为表证就会误用汗法。
2)误下:百合病本为阴虚内热,理当清润为治,若以为“意欲食,复不能食”是邪热入里的实证,就会误用攻下法。
3)误吐:百合病本属阴不足之证,不能用吐法。
若将“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误认为是痰涎壅滞,就会用吐法。
5.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
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
轻症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6.何谓“缓中补虚”?是结合原文说明之。
“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
是虚劳干血的治法。
原文“五劳虚极羸痩,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蛰(zhé的正确写法为上庶下虫)虫丸主之。
”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受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
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症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此证由虚致瘀,治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蛰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即“缓中补虚”之意。
7.虚寒肺痿的主症、治法和方药是什么?主症为咳吐涎沫清稀量多,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为温肺复气;方药为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其中炙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复脾肾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
8.为什么“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既能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又能用橘枳姜汤治疗?以“胸痹气塞,短气”为主症的胸痹轻证。
其病机为饮阻气滞。
茯苓杏仁甘草汤以茯苓利水除饮,杏仁利气,甘草调中健脾,全方具有利气化饮之效;而橘枳姜汤桔皮理气和胃,枳实泄满散结,生姜温胃化饮,全方具有温胃理气化饮作用。
二方均有理气除饮的功效,但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利气化饮,宜治饮邪偏盛者;橘枳姜汤温胃散结化饮,宜治气滞偏重者。
10.大建中汤证属虚寒,为何‘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其证候特点是什么?腹满病的辨证一般以“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而大建中汤所见“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有似于实证,然本证实属严重的虚寒证。
因大建中汤证是由于脾胃阳虚,中焦寒甚所致,寒气充斥上下内外、脏腑经络,不按已痛,若按更有碍于脏腑经络之运行,故痛甚,且拒按不可触近。
“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虽貌似实证,但疼痛游走而无定处,腹满时增时减,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这与实证之满痛、固定不移、无减轻时是截然不同的。
12.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为本虚标实之证,它主要包括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
由于上焦阳虚则阴邪逆而上乘,闭塞胸中清旷之区,阳气不通,导致胸痹心痛。
阳虚与阴邪上乘在胸痹心痛发病上,两者缺一不可,即如原文所言,“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3.试述血分、水分的区别。
其中何证易治?为什么?血分、水分之别,与妇人患水气病过程中,月经的异常有关。
凡先病闭经而后水肿者,称为血分,是因血行不利,影响到水液输布,水湿停留而致;而先病水肿,后致经闭不行者,称为水分,此因水湿阻滞血脉而成。
水分易治,血分难医,因为水分病属轻浅,治疗水分必先治水肿,水去经自通,故曰易治;血分病深而难通,医治血分必先治血病,宜祛瘀通经,待经血通畅后,再治水病,此因“血不利则为水”,故曰难治。
14.如何理解“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是对黄疸病机的高度概括,一是强调了黄疸的发生与脾病的密切关系。
从临床表现看,黄疸除见身黄、目黄、小便黄外,多以纳差、腹胀、便溏等脾胃症状为主,可见黄疸与脾病关系密切。
此与现代医家论黄疸病机多胆汁外溢有所不同。
二是认为黄疸发病与血分有关。
唐容川曰:“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发为黄。
”近代医家治疗黄疸病,酌情加入凉血活血之品,常可提高疗效,可见仲景有关理论之重要。
脾主运化,为四运之轴,脾属土,其色黄,若脾蕴湿热,陷于血分,溢于肌表,就必然发生黄疸,所以说:“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15.请列举出五个《金匮》所用外治法及其所主病证?1)苦参汤外洗:主治狐惑病蚀于前阴;2)雄黄外熏:主治狐惑病蚀于后阴;3)矾石汤外洗:主治脚气冲心;4)针引阳气:主治血痹轻症,仅有肌肤麻木不仁;5)头风摩散摩头:主治头风6)纳药鼻中:主治头中寒湿。
16.请列举出五个《金匮》煎煮药物的特殊溶媒及其相应方剂?泉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甘澜水――桂枝甘草大枣汤;井花水――荆沥汤;浆水――枳实栀子豉汤;泔水――化痞反正膏、珠珀救苦散、如圣散;清酒――炙甘草汤。
论述:1.请结合原文论述《金匮》治未病理论的具体含义及临床意义?“治未病”的含义包括:未病防病、已病防传、有病早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紧密联系,疾病在人体中的传变往往按五脏乘克的规律,一脏有病会影响到其他所克之脏,但还应该注意虚证与实证的传变规律有不同。
根据疾病的脏腑间的传变规律,上工除治疗已病的脏腑外还应调治未病的脏腑,虚实异治,使之正气充足,抗邪有力,才能防止疾病的传变,促机体痊愈。
以肝病实脾为例,说明“治未病”的具体运用。
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里的肝病传脾,是指在肝实脾虚的情况下,肝病可能传变到脾。
因此必须依据“治未病”的原则预防疾病的传变,对肝实脾虚证,医生在治疗肝脏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脾脏,这样就可以防止肝病传脾,否则,肝病未愈,脾病又起,导致病情发展、蔓延。
如脾气不虚,则不需实脾,所以对“治未病”中“肝病实脾”的原则,临床应用还应灵活掌握。
2.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
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脓排毒。
3.如何理解“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非指虚劳全是男子为病,而是重视房劳伤肾、肾虚精亏的病因病机。
“平人”并非指健康人,是指从外形来看,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虚。
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余于外、不足于内的脉象。
凡真阴不足、虚阳外浮者,脉多大或浮大或芤。
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为精气内损的脉象。
脉大与极虚虽形态不同,但都是虚劳病的脉象。
4.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体现了仲景何种治法?试比较异同。
体现了仲景的建中法。
相同点为三方均用饴糖益脾胃,生气血。
不同点:①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寒气充斥上下内外。
症见自腹部至心胸部位剧烈疼痛,腹部见如头足样块状物起伏,痛势上下走窜,不可触近,近之则痛剧,呕不能饮食,手足逆冷。
故治用大建中汤。
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温补脾胃。
共奏温中散寒,建中立气之效;②小建中汤证属阴阳两虚偏于阳虚。
症见腹痛、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故治用小建中汤。
方中饴糖、甘草、大枣建中缓急;桂枝、生姜助阳;芍药益阴止痛。
诸药相合,既能酸甘化阴,又能辛甘化阳。
共奏建中立气,调和阴阳之效;③黄芪建中汤证属气血阴阳俱虚而偏于气虚。
其症在小建中汤症基础上,又见少气、身重或不仁、自汗、恶风等症。
治宜黄芪建中汤。
方中小建中汤调和阴阳,黄芪甘温补气,共奏补气和阴阳之效。
5.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其异同点是什么?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称为“栝蒌薤白三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由栝蒌、薤白、白酒三味药组成,其效为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主治证为胸痹典型证,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栝蒌薤白半夏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加半夏、加大白酒用量而成。
其效为宣痹通阳,降逆逐饮。
主治证为胸痹较重证,在胸痹典型证基础上又见“不得卧,心痛彻背”,病情进一步加重,病机为痰浊雍盛;枳实薤白桂枝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去白酒加桂枝、枳实、厚朴而成,其功效为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主治证为胸痹病气滞之实证,症见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及腹胀、苔厚腻等,病机为阴寒内盛,气滞不通。
6.同为胸痹,为什么可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也可用人参汤治疗?在胸痹主症的基础上又见心中痞闷,胸满,胁下逆抢心,说明病势由胸膺部向下扩展至胃脘两胁之间。
证属虚实夹杂,阳虚阴盛。
“气结在胸”仍为“阳微阴弦”之病机,但又有偏实偏虚之异。
偏实者多为阴寒痰浊偏盛,气滞不通,病势较急,尚有腹胀,大便不畅,苔厚腻,脉弦紧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