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总复习本单元复习的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大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
总复习的内容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通过总复习,正确地读写多位数,熟练地对多位数进行改写和省略尾数。
2.通过总复习,正确、熟练地进行乘、除法的口算和笔算。
3.通过总复习,会画角、垂线和平行线,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4.通过总复习,能看懂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1.大数的认识。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4.角的度量。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1.大数的改写。
2.周角的认识。
3.积和商的变化规律。
4.画垂线、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1)多位数的认识(1课时)(2)乘法和除法(1课时)(3)空间与图形(1课时)(4)统计与数学广角(1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融汇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把握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复习的能力。
学生主动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系统,准确把握本学期所学知识。
第1课时多位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
2.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大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的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复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渗透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大数读、写的方法;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让2~3名学生汇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对第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让学生先自主整理,然后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
(1)复习写法。
教师读数,看谁写得对。
师:在写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说一说数的写法)(2)复习读法。
师:你们在读数时又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位分级法”)(3)复习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数位顺序表?(投影出示“数位顺序表”)师:个级表示几个什么?万级呢?亿级呢?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4)复习比较大数的大小。
学生交流后明确: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时,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5)复习改写和求近似数。
(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改写的,说出改写的方法要点)师:下面各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后约是多少?(出示:8060705吨、150026020吨。
先让学生说,教师再归纳指导)师: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要看下一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舍后面的数,并加上一个“万”或“亿”字;注意要用“≈”号。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在本单元中,同学们认为哪里比较难理解,容易出错呢?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先让学生充分地说,教师再强调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师:通过今天的复习,相信大家对大数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
1.填一填。
(1)从个位起,第五位是(),计数单位是();第九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十二位是(),计数单位是()。
(2)10个一千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
(3)275200600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读作()。
(4)30300030最高位的3表示(),中间的3表示(),最后的3表示()。
答案:(1)万位万亿位亿千亿位千亿(2)一万一千万一亿(3)十十亿位二十七亿五千二百万六千零九(4)三千万三十万三十2.判断。
(1) 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2) 4321>4320万()(3) 9□000≈9万,□里最小填0。
()(4) 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5) 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零四十。
()(6) 近似数比准确数都要大。
()答案:(1)√(2)×(3)×(4)×(5)√(6)×3.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
答案:73210 10237 70123 32710五、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六、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112页第3题(3)。
七、教学板书第2课时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会利用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商的变化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3.通过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打开数学书看一看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内容,想一想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内交流)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3.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这两个单元所学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4.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1.复习口算。
A.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4题。
B.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C.明确: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规律。
A.课件出示第113页第7题。
B.想一想可以根据什么算出结果。
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复习笔算。
(1)课件出示第113页第5题。
(2)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3)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字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如果因数的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那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4.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6题。
先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2)课件出示教材113页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1.完成教材第114页第13题。
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计算并验算。
125×43 327÷84 54×69五、这节课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完成教材115页第16题。
七、教学板书第3课时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学过的平面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画角、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几种角?哪几种图形?(学生交流汇报)2.同学们对有关角、图形、直线、垂线等知识很感兴趣。
今天我们来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一)师:为了更好地疏通这些知识,现在,请大家打开教材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请你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写出知识网络。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二)轮流展示整理成果,完善知识系统。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3)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4)学生操作量角。
(5)你学过哪些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由交流、汇报)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4直角(6)学生说说画角的步骤。
(自由交流)2.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有四个直角。
(学生选择)3.从正方形的特征你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相关知识?延伸:平行线、垂线的知识。
(1)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强调: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
)(2)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还有什么位置关系?(互相垂直)(3)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4)练习:过直线外一点分别画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4.长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有四个直角。
(学生选择)5.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延伸: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怎么画高?6.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延伸:这一组互相平行的对边中,比较短的一条是梯形的(上底),比较长的一条是梯形的(下底),从上底上的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就是梯形的(高),另外两条边就是梯形的(腰),如果两腰相等,我们就说这个梯形是(等腰梯形)。
7.这几种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都具备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所以属于平行四边形。
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所以正方形又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复习公顷和平方千米1.提问:计算土地面积或者较大的单位面积时,我们通常要用到哪些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2.探究“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