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注意力的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注意力
数学课能否上好,除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习外,还与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极大关系。
在教学中若能结合教材与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进行备课、授课,把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就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小学生注意特点
1.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正在逐步发展,无意注意力任起重要作用。
2.容易被一些直观的、具体的材料所吸引,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等却不能引起注意。
3.注意力易于分散并且不能持久,易于被新奇的有趣的事务所吸引。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注意力呢?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注意力的方法
1.创设生动有趣的导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小学生天性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比重。
上课伊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导课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较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新龟兔赛跑》的故
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最后却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
“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在学生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
”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
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这无疑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
2.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保持学生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交替使用各种感官,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共同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上。
①充分使用直观教具。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把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向这些刺激物,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
如:我在教学比例尺时,将本县的地图挂出来叫学生利用比例尺公式,计算一下自己熟悉的两地距离。
学生的兴趣特别浓,积极踊跃地计算自己家到学校、到某某亲戚家、到某某朋友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样,学生对比例尺就完全掌握了。
②运用游戏手段。
把游戏引进课堂,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
随着游戏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注意力也将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如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安排数豆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自带
一把黄豆或花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数豆豆或数花生比赛,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是如何数豆豆、数花生的。
通过交流、汇报,学生知道:4颗豆豆用“4”表示,9颗豆豆用“9”表示等。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数数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还可以五个五个地数……这样的游戏活动,对低年级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③利用故事教学。
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可能与一定”一课时,首先开门见山地揭示了课题,然后这样展开了教学。
师:怎么研究呢?老师先讲个故事吧。
古老的国家有一个囚犯要接受死刑,但这个国家有一个规定:在纸筒中放两张纸条,一张写有“死”,另一张写有“生”,如果囚犯抓出“生”纸条就不用死了;如果抓出的是“死”纸条,就要马上被处死。
猜测一下,他可能抓出哪张纸条呢?生:有可能“死”。
生:那也有可能是“生”。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下?生:囚犯可能抓到“死”的纸条,也有可能抓到“生”的纸条。
师:非常好!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4名学生上台,结果3人抓到“死”纸条,1人抓到“生”纸条)师:谁来表达一下验证的结果?生:“生”和“死”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可是,囚犯有一个仇人,他偷偷地把“生”纸条拿了出来,将其改为了“死”纸条。
这样,犯人就有可能生吗?生:一定死!师:幸运的是,犯人有一个好朋友知道了这件事,他立刻通知了囚犯。
执刑那天,当法官把纸筒拿过来时,囚犯立刻抓了一张放到嘴里吞了下去。
你们猜结果怎样?生:囚犯被释放了!生:囚犯一定死不了!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法官看了剩下的
一张纸条是“死”,认为吞下去的一定是“生”纸条。
师:你真聪明!好了,这个故事也该结束了。
故事讲完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了。
刘老师就是通过讲故事创设了投其所好的“陷阱”。
在充分利用故事本身趣味性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想一想、抓一抓、猜一猜,使学生时刻关注着囚犯的命运。
结果,学生不但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可能与一定”,初步运用了“可能与一定”,而且也学到了一种智慧。
3.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调控学生注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知教学这一环节结束时,正是学生注意力逐渐减弱的时候。
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①组织自主性的操作练习。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安排一些自主性的操作练习,以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布置了这样的操作练习:如果将10盒火柴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省料。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②组织参与性的体验练习。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直至灵活应用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的过程。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对于1千克有多重看不见、听不到,只能学生自己去
体验。
因而,教学1千克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1千克的实际表象。
在教学时,可以安排了这样一组体验性练习。
(1)称一称,掂一掂。
学生先分别称出1千克的绿豆、花生、盐、黄豆,再用手掂掂称出的物品。
(2)找一找。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许多物品,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
(3)估一估。
让学生带着对1千克的感受分别估出1千克的苹果、梨、鸡蛋大约各有几个。
学生经历了称、掂、找、估的过程,获得了多种体验。
教学实践可以证明: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有意注意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而四、五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在30分钟左右。
教学中运用儿童这种注意转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无意注意,如利用实物、教具、图表、模型等引起儿童无意注意,同时运用提问、讲述故事等引起儿童有意注意,两种注意有机地、自然地交替使用,便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怀彬等著.教师基本功[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11
[2]郑君文张恩华著.数学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