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八讲 大众传播的受众


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观的局 限性
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的关 系,把复杂的传播关系简化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它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商品购买行为有关的特定属 性,而不能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 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试率和发行 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 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位置上 它只从传媒的立场而不是从观众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
是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大众媒介采取企业 化经营形态而形成,在现代有广泛影响的受 众观。 传播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是通过媒介竞争 向潜在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活动,而受 众即“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 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在突出大众传播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 的同时,也有局限性。“具体见98页。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二次大战后,美国的密尔斯、李斯曼、孔豪 瑟等人主要从大众社会论的立场出发,考察 美国现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他们认为: 旧中产阶级的衰落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 级的增大、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 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大众传 播所导致的文化均一性和流动性等,是美国 大众社会的主要条件,也是现代美国各种病 理现象产生的根源。
1. 2. 3.
4.
第三节 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研究 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研究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个人动机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44) (竞争,获得新知,自我评价,逃避,认同,替代参 与,汲取生活经验);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49) (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69) (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以下为考试提纲范畴) “大众”的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大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 个特定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 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 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 值体系已经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 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 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80年代以后的研究
个人情绪是否会影响对电视节目的选择(压 力、无聊) 主动寻求还是被动寻找 媒介选择:习惯还是内在需求? 新科技与主动受众(有线电视、录像机、电 脑和网络)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
把受众的媒介接触看成是 一种自主选择,有助于纠 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 点 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 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 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对 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 观有意义。 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 一些基本效用和影响,对 “有限效果”理论也是有 益的矫正。
主要数据
主要方法
多重视角看受众
受众二重性: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媒介及内容的产 物。大众媒介是对社会普遍需求和个体独特需求的回应 作为群体或公众的受众:党报、地方台和社区媒介的受众 作为受众的满足群组(gratification set):品位文化(taste culture),媒介采用各种方式对各种潜在的受众诉求进行整合 媒介受众(media audience media audience):类似于大众受众,媒介可替 代,媒介组合 由传播渠道和内容界定的受众:粉丝群 大众受众的消解:中心-边缘结构被打破,检索,对话,注册参 与 传受关系多种模式:作为目标的受众、作为参与者的受众、作 为观看者的受众
受众的形成与保持
从受众方面看,什么影响了受众的选择和行 为?从媒介方看,什么样的内容、表达方式 和环境有助于吸引并保持受众注意力。 “使用与满足”研究 媒介选择过程的整合模型(插入表97页) “受众流”:某节目受众向随后的节目流动; 继承、重复收视;频道忠诚
媒介使用的社会性与公共性
“去看电影” 某些媒介的使用具有明显的公共特征。媒介使用者是公民 某些即使是在家里使用的大众媒介,如电视、录象、音乐和书 籍,都会被认为是在个人、国家、世界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事务 和社会活动之间,架起桥梁。 媒介制造事件(media events),公共事件或历史事件 媒介创造亚文化。力图界定和创造出以品位和生活方式为基础 的\新的社会和文化亚群体,并以此来确认潜在的媒介消费 者.这是一个以媒介为基础,不断创造出新风格和虚拟身份的 过程:性别化、小资、波波族、驴友、居家女人、博客、播客、 星座。 媒介界定生活方式:美容、健身、淘宝 媒介使用的类型:伴随型、关系型、加入与回避型、社会学习 型、权力支配型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作 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或公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包括: 传播权:即一般意义上的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知晓权: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获得信息的权利,尤其指对 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权 媒体接近权:利用大众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 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 反论权 媒介监督权: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设计受 众的广泛利益,有权通过各种形式对传媒的活动进行 监督。源自第二节 其他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与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对立,该理论认为,受众并 不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 群体。这些集团或群体接触和利用传播媒介,但其存在 并不以大众传播为前提。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虽然 属于个人行为,但却常常受到其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 益和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在作为社会集团或群体成员 行动之际具有能动性:一是能动地“选择性接触”那些 与自己的群体利益、规范或文化背景相结合的传播内容; 二是“能动地解释”,即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或 意识形态来理解或解释大众传播的信息。 大众传播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受众
第八讲 大众传播的受众
如何理解受众? 如何理解“受众即市场”? 受众是解码者(decoder)还是解读者 (reader)?
受众概念的历史
受众(audidence)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 产物。因此受众可以按照各种不同的、彼此交叉的方式来定义, 如地点、人口特征、媒介渠道、讯息内容和时间等。 古代体育比赛、公共戏剧表演的受众(特定规则和期待、准入条 件、现场感受和反馈、潜在的集体生活、公共性) 阅读公众(reading public)远距离、延时化、私密性、分散; 按阶层、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划分。 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电影\广播\电视--区别于群 体(group)、群集(crowd)和公众(public).人数众多、匿 名分散、消极被动、容易沉迷,缺乏组织、互动和自我认同,容 易为外部力量所操纵。 重新发现作为群体的受众:基于地域和共同利益等交错社会关系 网络与媒介结合,以社会关系为中介 作为市场的受众:与大众媒介是收视率的计算关系,而非人格关 系,无所谓承诺和依附.媒介关注“消费”而非理解沟通与社会 参与 新媒介与受众:用户(users)与网民(nettizen),细化与分化
被建构的受众观
传统的受众定义,是由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也是由媒介工业话语所人为建构的。在新的媒介技术和社会经 济发展条件下,各种新型受众正在产生。 新传播技术改变传统一对多的中心-边缘模式,而出现各种传播 模式,受众可以是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 交谈者等等。 社会、经济发展:共产主义衰弱、市场化与放松管制、城市收 缩、全球化、公共传播中的“个体化” 信息“过剩”与信息“超载”,媒介接触程度越高,对信息关 注程度越低、受众“细分”和“分化”趋势明显,从以往按国 家、地区、城市划分转为更多按品位和生活方式划分。媒介内 容专业性更强,相关受众更有内在同质性。受众注意力被分散 到多样的媒介源,有更多机会避免接触不喜欢的媒介讯息(订 阅服务),也难以拥有共同经历和同样的归属感(公共参 与?)。
受众研究:从受众控制到受众自治
结构性(structural)研究:收视率与到达率\受众 规模与特征(谁\在哪里);接触(媒介数量与种类)\流 动(在不同频道与内容之间) 行为性研究:媒介效果与媒介使用(问卷调查、对 比实验) 文化研究和接受分析: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人群对 讯息的解读(reading)多种多样,与讯息发送者本 意也相去甚远;媒介使用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必须与某一亚文化群体特定的社会语境和 社会经验相联系才能理解。读者是拥有相同社会经 验、对媒介内容报一致看法,并拥有相同解释模式 的“解释团体”。(人种志研究和定性研究)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早期贵族主义的大众观: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就 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只有 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大众, 形成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社会精英的压迫, 导致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产业化所带来的功能合 理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 降低的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 人物之间的社会距离,使一般大众易于陷入异化感、 不安感和绝望感,大众的躁动情绪一旦被别有用心 的精英集团所利用,就会产生极具破坏性的大众行 动,如法西斯体制。
大众是一种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 2)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 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 对象; 4)流通性:其成员是流动的,大众范围依对象问题时有变化;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大众行为主要是外部力量 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 6)同质性:具有相同的行为倾向,易受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权力精英永远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虽然是被动的、沙砾 般的存在,但由于其数量庞大,能产生不可抗拒的”多数“的 压力和力量,因此,在现代社会,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 一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