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桥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24页)

大桥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24页)

大桥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24页)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第一章概述1.1历史背景和任务依据1.1.1历史背景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境内属溶蚀高原地貌,大部分乡镇都处在群山峻岭的石灰岩山区之中,尽管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交通落后,无法较好的加以开发利用,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乳源县仍属于广东省的特困县之一。

乳源的南水湖占地15公顷,距韶关火车站50公里,是广东的第三大水库,也是广东第二大人工湖,湖面宽达38平方公里,水质晶莹透碧,沿岸青山连绵,瑶寨竹木楼掩映在绿树丛中。

在水库西北一个面积万亩的半岛上,建有中国南方第一个狩猎场,不远处,还有温泉别墅。

南水水库还有大面积的水产养殖,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

乳源县县委县政府为了改善南水水库周围的交通环境,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南水水库开辟为旅游度假胜地,在上级领导和沿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某线乳源县下冲至上围段改建工程。

某大桥是上述改建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地形限制,原路线在某电站至某电站分厂之间的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很低,绕行较多,行车条件极差。

某大桥的建设,将在提高路线技术标准、改善行车条件、缩短路线里程、节省行车时间、增加新的景观等方面发挥极好的作用。

本项目的建成,将有助于加速南水水库库区和某沿线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乳源县乃至韶关市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1.1.2任务依据乳源县交通局关于《编制某线乳源县下冲至上围段改建工程某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下称“委托书”)。

1.1.3编制依据1.交通部1988年6月颁布的《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及交通部1996年12月编制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讨论稿);2.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现行的规范、规程和指标定额等;3.项目影响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4.项目影响区城镇发展规划;5.项目沿线调查得到的地材分布及价格。

1.2研究范围本报告研究范围主要为某大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现状评价及发展环境2.交通分析及预测3.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4.建设条件及方案选择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工程实施方案1.3研究的主要结论1.3.1建设的必要性1.本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南水水库西畔某线覆盖区域的交通条件,将为这一区域的经济起飞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2.南水水库沿畔有大面积的水产养殖,有丰富的旅游度假资源,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

本项目的建成,将有助于加速南水水库库区和某沿线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乳源县乃至韶关市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3.本项目建成后,不但为广东省与内地之间的货物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一条新的交通通道,也将成为一条主要的军事战略公路。

4.本项目的建成,将成为进入南水水库库区的快速通道,有力地改善库区的交通运输及投资环境将极大的便利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为其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1.3.2交通分析和预测本项目远景交通量(建成后20年)预测结果为2609辆/日。

1.3.3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本项目采用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的技术标准。

大桥全长122米,桥宽8.5米,桥幅布置为2×3.75m+2×0.5m,设计荷载:公路-II级。

1.3.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推荐方案的投资估算总金额为550.7万元,平均每桥长米造价为4.51万元。

1.3.5问题与建议1.为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资金筹措力度。

2.某大桥跨越南水水库,水文情况比较复杂,为保证桥梁安全、经济,建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加强水文、地质、地震以及风荷载等资料的调查和收集。

第二章现状评价及发展环境2.1研究区域概况拟建的广东省某线乳源县某大桥(以下简称“本项目”)是广东省某线乳源县下冲至上围段改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线乳源县下冲至上围段改建工程北起下冲,经车干水、牛栏冲,在松岭背附近折向西南,经黎家水电站、某水电厂,并在某水电厂转向东北,再经某电站后向南,直至路线终点国道323线。

拟建项目所在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西郊、南岭山脉南麓,东邻曲江,南连英德,北靠乐昌,西北角与湖南省宜章县接壤,地处东经112°50’~113°20’、北纬24°23’~25°33’之间。

乳源县是广东省最北边的一个县市,历史悠久,境内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被誉为“粤北明珠”。

粤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主要的后花园。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

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曲仁煤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

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现全市有工业企业2.5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个,其中大型企业有20个,中型企业有47个,形成了以钢铁、采掘、有色金属冶炼、电力、机械、电子、纺织、建材、食品、化工及森工为主要工业门类的工业体系。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19.2:46.8:34.0调整为17.5:49.5:33.0。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8.4亿元。

全年农业实现增加值56.9亿元。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4亿元。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呈快速发展势头。

来韶游客人数连年高速增长,2004年旅游业共接待游客达5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3.5亿元。

利用外资对外经贸稳步增长。

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 3.72亿美元。

一大批大型外商投资企业落户韶关并发展壮大。

粤北工业开发区、翁源官渡开发区、乳源民族经济工业园、始兴黄花园工业区等初具规模。

全市有“三资”企业1000多家。

韶关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热点投资地区。

2004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 3.1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色金属、家具、纺织、化工产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以及优质大米、茶叶、香菇、蔬菜等农林产品。

境内的丹霞山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分布区。

方圆280平方公里的形态各异的红色山群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红石公园”。

交通建设项目的提出及其规模和标准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区域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即将实施的开发战略的目标和实施过程。

下面重点对乳源县的建设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

2.2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2.2.1广东省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一、社会经济状况2004年广东省人口达到8303.72万,居全国第三位,人口密度462人/平方公里。

全省现辖21个地级市,33个县级市,43个县和三个自治县。

广东省是全国的经济大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2004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33757.8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居全国首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31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10502元/人)的1.84倍。

广东省工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形成了“轻型外向”的工业发展格局。

2004年三次产业构成7.8:55.4:36.8,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广东已成为工业大省。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全省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418.98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571.33亿美元,年均增长16.5%。

旅游业是广东省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004年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分别为1663.9亿元、53.8亿美元,稳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历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见表2-1。

表2-1 广东省历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表当年价,亿元年份1990 1995 1996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总人口(万人) 6246 6789 6897 7707 7783 7859 7954 8304 工农业总产值2503 10295 12109 18606 20632 23570 28928 33758 进出口额(美元) 419 1040 1100 1701 1765 2211 2836 3571 国内生产总值1559 5734 6519 9662 10648 11770 13450 16039 人均GDP(元) 2537 8495 9513 12885 13730 15050 16891 19316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中央赋予的政策优势,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向导,形成一个新兴轻纺、机电为主体的准现代化工业体系。

商贸、商旅、金融、交通运输、电信等第三产业领先发展,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带头作用。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加强,这种带头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从广东地区经济结构中了解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兼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发展战略的重点,就应该选择解决大量社会就业、高产值和附加值以及能改变人们生活的信息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

以制造业和其他产业作为广东社会经济的基础,以电子通讯制造业和信息加工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作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点。

通过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批零商贸服务业和其他流通渠道产业的发展,以电子通讯制造业和信息加工业作为加强广东经济信息化的基础。

未来广东经济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培养不同产业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按照“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发挥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的发展步伐。

广东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6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2.2.1乳源县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一、社会经济状况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韶关市西部,西北角与湖南省交界。

1167年宋朝分乐昌、曲江地析乳源县。

1956年由乳源、乐昌、曲江3县析置韶边瑶族自治县,1959年撤销,与乳源县并入乐昌县,1963年设立乳源瑶族自治县。

2004年末,总人口20.1万人,面积2125.5平方公里,辖14镇、123个村(居)委会、1117个自然村,总人口20.1万人,其中大桥、红云、古母水、洛阳、大布、龙南6个石灰岩山区镇,人口7.7万人;瑶族聚居地必背、游溪、东坪、柳坑4个镇,人口2.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