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二、新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加尔布雷斯和缪尔达尔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是相对前两个时期的新制度学派。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新的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出现,老制度主义便衰竭下去了。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爆发得更加频繁,社会问题日益尖锐,主流经济学还是不能对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因此,承袭了老制度主义的思想传统的新制度主义,在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凡勃伦的传统,用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对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进行批评,虽仍以“异端”出现却又受到人们偏爱。

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社会》(1958)、《新工业国》(1967)、《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中主要分析了:权力和权力分配,集团利益和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以及经济的不同组织结构。

加尔布雷斯关心“公共目标”,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探究了这种社会存在种种弊端的原因,建立了“抗衡力量”—“二元结构”理论模式,并提出了社会改良的政策主张—建立“新社会主义”。

缪尔达尔在《美国的两难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中,提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理论,指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黑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低下这两个因素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从而使黑人问题成为美国的困境。

缪尔达尔进一步指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还存在着“扩展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改善和“回荡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恶化。

该理论精辟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

(一)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新制度学派对制度变迁的研究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他们研究的制度,不仅包括各类组织(公司、工会、国家、企业主协会等等),还包括社会集团的行为准则,社会意识类型。

加尔布雷思自称他的研究是所谓“结构改革”,而不是“量的增减”。

他不考虑所谓“经济增长”,认为对“结构”的研究比对“增长率”的研究更符合实际,制度方面的目标比“增长率”的目标更为重要。

加尔布雷斯认为,应当把重心转移到“质”的方面来,应当主要采取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对制度的解释在新制度学派看来制度只是人类本能和外在客观因素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和广泛存在的习惯。

现实的经济制度(私有制、货币、信贷、商业、利润等等),只不过是心理现象(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反映和体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法律关系,人们的心理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

加尔布雷斯甚至“把人通常当作习惯和遗传下来的思想、态度的奴隶,这种习惯和遗传下来的思想、态度的合理性只是偶尔表现出来。

”2.理论研究的中心新制度学派力图建立能说明整个文明变化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制度和社会进程的演进,企图系统地和全面地分析社会发展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文化的和政治的各种制度宣布为研究对象。

例如,加尔布雷斯在其“新工业国”理论中就分析了大公司、国家、技术专家组合、工会、教育和科学集团、家庭经济、立法机构、政党、教育制度、事业的性质、各种政治斗争等等。

这正如美国经济学家K•W•Kapp指出的,“制度学派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制度和社会过程的演进。

对保证这一演进过程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是制度学派理论的中心。

”3.研究方法加尔布雷斯认为,新古典派模式脱离实际生活的基本原因在于,它把经济现实看作是静止的,凝固不变的。

它虽然不断得到修正,但是,“这种精密化并没有影响到、或者甚至触及这门学科的中心实质。

”因此,新制度学派主张从根本上刷新现代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他们认为,由于技术的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因果动态过程”,所以经济学必须研究变化,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静止的横段面。

这就是说,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要用演进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是新制度学派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他们把自己建立的学术团体,称之为“演进经济学协会”。

如果说新制度经济学缺乏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那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研究方法。

正如威尔泊所指出的:“把制度主义者结合起来,并不是他们各自为同一个理论作出了贡献,而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说明方法。

”新制度学派的演进的方法,是同所谓整体方法互相联系着的。

他们认为,在经济研究中,应该把注意力从作为选择者的个人和企业,转移到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

他们强调说,经济学所讲的整体,要大于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

所以研究问题不能循相反的道路,即先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再来加总起来。

加尔布雷斯指出:“把现代经济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观察时,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它”。

4.制度的变迁加尔布雷斯论证说,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有不同的生产要素成为“最难获得”、“最难替代”从而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谁掌握了这种生产要素谁就拥有了权利。

他指出,在历史上土地、资本等曾先后成为这样的生产要素,所以曾存在过地主掌握权利和资本家掌握权利的时代。

而当今时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于是权利转移到“技术结构阶层”手中。

5.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及结构改革加尔布雷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二元体系”经济:其一是“计划体系”,它是由“技术结构阶层”控制的若干大公司组成的、有组织的计划经济;其二是“市场体系”,它是由许多分散的小企业、农场、个体生产者组成的,听命于市场的经济。

这两个体系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对立的。

“计划体系”是强有力的,拥有多方面优势和权利,“市场体系”是弱小的,受“计划体系”的剥削和控制。

两大体系的冲突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冲突。

这种冲突是产生许多弊端,如失业、贫困、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不均、资源配置失调、环境污染、市政腐败等的根源。

在他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已不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而是有专门知识的“技术结构阶层”同无知识及粗俗文字的人之间的矛盾,国家也变成了“技术结构阶层”的执行委员会。

为把个人和国家从“技术结构阶层”控制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社会革新,即“结构改革”。

“结构改革”最根本的是改革“二元体系”间的关系,使两个体系的权利均等化、收入均等化,主要办法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尽家实行管制、调节、计划,以实现社会公共目标。

(二)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一般观点与加尔布雷斯同时代的,以科斯、德姆塞茨、诺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相对前三个阶段的新制度经济学。

科斯本人似乎不承认他的理论与旧制度经济学有什么关系。

他把新制度经济学称为当代经济学,而旧制度经济学则称为近代制度经济学。

他认为,当代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渊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当代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在理论上还是对立的。

科斯的主要理由是:“近代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反理论的,他们尤其反对古典经济理论”。

施蒂格勒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近代制度经济学的失败是因为它没有提出实证的理论学说,它当时所表现的仅仅是对正统经济理论的不满和批判态度,它注定得不出什么新东西,近代制度经济学的悲剧就在于他们没有留下什么理论工具(或范式)供别人或后人去使用”。

科斯和施蒂格勒对旧制度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划清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的界限,都是可取的。

但他们否认新旧制度经济学之间的理论渊源关系,则不符合实际。

和先前三个阶段相比,它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坚持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把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均衡分析方法与制度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二是以资源配置为主题,改变了其他制度经济学主题变幻不定的状况;三是创立了“交易费用”范畴,并使之成为核心范畴。

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在原来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成本这一种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引入了另一种约束条件—交易成本。

依托交易成本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将主流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框架延续到制度领域,既具有制度主义的一定批判性,也为主流经济学所接纳,从而得到迅速发展并引人瞩目。

从深层次上看,其基本方法论和理论假设与主流经济学的趋同才是新制度经济学兴起的真实原因。

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沿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方法和工具,并在有限理性、效用最大化、机会主义等假设基础上,重新研究和估价市场配置资源所必须依赖的制度条件。

该学派利用交易费用基本范畴与工具,将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包括法律、企业组织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制度在内的“生产的制度结构”,从而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从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活动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并以产权、交易费用、经济组织等作为关键性的解释变量,侧重从微观和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科斯传统新制度经济学围绕制度演进和市场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核心论题,力图将标准的新古典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非标准领域,集中于交易费用和产权、政治经济学和公共选择、数量经济史、认知意识形态和路径依赖等四个研究领域,促进新古典价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到目前为止,它已滋生出数个理论分支。

大体上看,笔者认为,其理论体系可以分成四个基础理论分支与数个扩展和应用理论分支。

从基础理论看——(1)产权理论。

它是科斯传统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基本主题与研究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它主要研究产权的性质与结构、产权的起源与功能以及产权制度的效率比较和产权制度的演变,其中心旨意是说明如何通过明晰、调整产权安排,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交易成本理论。

它是科斯传统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也是整个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其主要内容包括交易成本的内容,其决定性因素与如何测度,交易的契约安排,交易类型与相匹配的最经济的规制结构关系,交易费用与纵向一体化和经济组织形式(特别是公司)的内在关系等。

交易成本理论是连接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理论的至关重要的桥梁与纽带。

(3)制度变迁理论。

它是科斯传统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其内容主要是探讨制度的起源、构成和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力、方式、过程和类型以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等,旨在说明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合同或契约理论。

它是科斯传统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中连接基础理论与相关微观应用经济分析领域的纽带,也是拓展新制度经济学分析领域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它可以分成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合同理论两个发展阶段。

委托代理理论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以研究制度激励约束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种较为独立的分析方法和理论。

该理论一方面分析研究公司管理行为的各种代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绩效报酬、所有权结构等问题;另一方面,揭示代理成本与各种“分离与控制”问题的关系,并通过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两类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分析,研究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由此得出一些如何进行最优机制设计的理论对策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