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歌词发展史概述 第一节 歌词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主要形【精品-ppt】

第二章 歌词发展史概述 第一节 歌词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主要形【精品-ppt】

“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15
二、《诗经》是 “比其音律”的真正乐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
了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 公元前6世纪)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作为 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古今学者考证,诗经均 系乐歌。按乐曲的内容它分为风、雅、颂三 类;而艺术手法则多用赋、比、兴。《诗经》 实际上就是一部乐歌总集,305首诗歌都是 配乐演唱的乐歌,是当时周朝各种歌曲的歌 词,而非现代意义上的诗歌集。
12
《诗大序》曰:“诗者,志 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 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 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也。”
13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 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 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 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 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 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 足蹈。
操牛尾投足以歌,确实是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题目推测, 内容大约应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 产的。
11
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它们不是独 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然 可看到。
早期的中国,诗乐相生相伴、密不可分。 谈诗论诗,实际上就是谈歌论歌,这“歌” 的表现形式可以完全等同于今天我们音乐艺 术领域中的声乐曲,其表现目的与作用则等 同于迸发“在口之言”,以达“在心之志”。
第二章 歌词发展史概述
第一节 歌词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主要形态
历史上,诗歌与音乐一直联系密切,歌词就是 一种入乐的诗歌。入乐为歌词,出乐为诗歌。
历史上诗歌主要是“声诗”与“徒诗” 两大基 本类型: “声诗”就是典型的歌词,“声”就是音 乐的意思。举凡可以入乐、随口歌唱的诗,皆为 “声诗”。 “声诗”从古到今,分别称作:歌、歌 诗、声诗、乐诗、词、歌词等等。
14
从《乐记》和《毛诗序》中可知,古人所 体认的诗歌,决非无所依傍、无所复合的纯语 言诗歌,而是和舞蹈,尤其是音乐联系在一起 的复合型诗歌。只有这种复合型的诗歌才能淋 漓尽致地把内心的情志表现、宣泄出来。
这就是上古诗歌的歌或歌舞的形式。 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 调,成为专供朗诵和阅读的“徒诗”,当然, 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
16
所以,与其说《诗经》是部诗歌总 集,倒不如说它是部乐歌总集更为准确。
《诗经》的来源大约有四:或为从民 间搜集所得;或为贵族进献所得;或为 各国诸侯进献所得;或是保存的前朝作 品。无论这些诗歌在最初是徒诗,还是 徒歌,还是乐歌,其最终的完成品必须 是“比其音律”的乐歌。
17
从内容所分的三大类看:“风”是地方 土乐调、曲调,《诗经》有周南、召南、邶、 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幽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这些地 方民歌相当于今天的陕西民歌、四川民歌等; “雅”是朝廷的正声雅乐,是西周朝廷所在 地的音乐,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 五篇;“颂”是天子和诸侯祭祀宗庙的乐歌, 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
4
从现在存录的一些原始的诗歌 资料得知,我国上古诗歌大都是以 歌的形式出现的,保存到现在的上 古诗绝大部分都是歌。也就是说, 当时先民们日常使用的诗歌形式, 主要的是一种载歌载舞的“ 歌”, 而非口诵目视的“诗”。
5
一、我国上古诗歌完全是歌或歌舞的状态 《淮南子·道应训》:“今乎举大木者,前呼
‘邪许’,后亦应之,次举重劝力之歌也。”这 几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1
我们每每将无乐声伴奏的清唱之诗称为歌 诗,《诗经》里的“风”多为歌诗;将更强调 要合于乐器的诗称为乐诗,这类诗同时也含有 一点雅诗之意,与民间信口而唱的歌谣有点区 别。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赵王弹瑟唱的 歌是高雅的乐诗,秦王击缶唱的信天游则是土 俗的民歌。不过,据史料证明,这种区别意义 并不是很明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诗歌入乐或 不入乐这个标志上。
2
诗歌的另一大类,就是那种不 入乐也不必入乐的诗歌,这类诗歌 被称为“徒诗”或“诵诗” 。这类 诗歌在我国历史上早期时代不占主 流,后经蓬勃发展,成为与歌词相 对应的主要文体,这种情况延及至 今。
3
总之,从远古歌谣到今天的歌 词,凡与音乐分离的徒诗(没配曲 谱的纯诗)、诵诗(专供朗读的诗 歌),人们就界划之为“诗歌”; 凡诗乐同生共存、比乐填词或因诗 配乐,其独立的文字部分人们就界 划之为“歌词”。
9
劳动中,人们唱着;劳动余,人们 也唱,甚至不仅仅是唱,为了充分地表 达志向、意愿、情感,他们的甚至还要 跳,还要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据《吕氏 春秋‧仲夏记‧古乐》记载:“昔葛天氏 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10
这段话描写的是远古葛天氏时的乐舞,三个 人手持牛尾,(随音乐)踏着步伐来歌咏八首歌。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 活动形式就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 唱歌,然后歌辞有八段。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 人类在 未有文字之前, 就有了创作的, 可惜没有人记 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 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 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 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 倘若用 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 这就是文学; 他当然就 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 杭育杭育派 ’。”
6
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 式作为口头形态出现的。它直接产生于集体 劳动过程中,并且成为劳动本身的有机组成 部分。在艺术的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 乐三种艺术因素是合成一体的。
中国诗歌也不例外,诗与乐紧密结合具 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历史上“歌”的称谓应该最早。诗歌是 文学的一大类别,在我国是产生最早的文学 样式,主要起源于劳动。
7
我国最早的歌词是远古歌谣,一开始就 以歌的形式出现。
远古人民一边狩猎,一边心中充溢着学 会了制造猎具的自豪感和喜悦,满怀获取更 多猎物的渴望歌唱着。人们一边打猎劳作, 一边歌唱。
《吴越春秋 •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8
在畜牧劳作时,人们歌唱自己快 活的心情和幸福的劳动场面。
《易经•归妹》: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