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五)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五)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 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 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 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 明。”———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 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 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 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 她已领略得出。”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五)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对沈从文创作生 涯及文学贡献总体评说。
第二节 《边城》
教学目的:
使同学们在对沈从文创作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 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教学重点: 沈从文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创
作内容分类;《边城》的艺术特色。
最典型反映反映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的是《八骏图》等 篇。《八骏图》是这一类小说的力作。
这篇小说中从人性的缺欠、人性的 冲突人手,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指出都市“文 明”制造的种种虚伪的道德规范无形地 捆绑、压制着人们。沈从文在这里企图 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和谐、 健康的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 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这一问题。
说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它不仅是沈从文 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第38页,
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2版。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边城》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表现了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 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 表现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长河,本意为"长长的河流"。 《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 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文学艺 术水平代表作之一。沈从文 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 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 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 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三、沈从文的文学观
沈从文的文学观,是比较重视文学的艺术特性。他的文学理想核心 是“人性”,他将理想的文学比喻为“希腊小庙”,他说:“ 我只想 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 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他所坚持的文学主张是强调文学的本位和 人性论,即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 剖析人性,表现在“美”与“善”对人性的熏陶。这是一种纯粹的文学 立场,和不断高涨的强调政治和阶级斗争的文学观必然要发生冲突。
四、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创作
大致来说可分为三类: ①是以独特的视角讴歌“湘西世界”中底层人民古朴、健 康、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②是根据民间风俗和佛经的材料,来尽情地来讴歌带着原 始性的湘西少数民族的爱情生活。
③是以“湘西”为参照,表现都市绅士阶层的道德沦丧和 上流社会中一些人物灵魂的卑污、低下。
《边城》
翠翠的描写: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 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 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 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 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30 、 40 年 代 主 要 经 历 为创作、办报、教书。 建国后长期在中国历 史博物馆、故宫博物 院工作,后为中国社 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沈从文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 一个。主要代表作有:
《虎雏》(1932)《八骏图》(1935);中篇小说《神巫之爱》(1929) 《边城》(1934);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长河》 (1948);《从文自传》(1934);散文集《湘行散记》(1936)《湘 西》(1939)。
必读书目 及参考文 献:
《边城》、《萧萧》、《从文自传》、凌宇的 《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1985年版)、 金介甫(美国)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吴立昌的《沈 从 文 —— 建 筑 人 性 神 庙 》 (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 1991年版)。
一、流放者的归来——关于“沈从文热”
1934年,沈从文的《边城》问世后, 很快遭到一些持左倾文学观者的强 烈批评。建国以后,沈从文退出文 坛,从文学史中消失。 70年代末, 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被忘记的老作 家竟然在海外获得了极为崇高的评 价。因此,学者和读者开始关注沈 从文,并一度引发“沈从文热” 。
二、沈从文简介:
沈 从 文 ( 1902 ~ 1988 ) 苗 族,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 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 风凰县。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 散文家。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部小说也有文化批判的倾向,是用“梦幻”与 “纯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去认识“这 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沈从文的乡土故事的主旨。
《边城》的情节与人物:爷爷(70岁的老船夫)、翠翠、天保大佬、 傩[nuó]送二佬……
书中说:“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 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然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 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 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第二节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现 代小说家,散文家,历 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 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 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 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 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的内容与题旨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 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单行本。香港学者司马长风评价这部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