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各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估的目标构建等,给我们教研员、学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

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

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

”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

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

”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育部长周淇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课程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转变课程观“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

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

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不给教师、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

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十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

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

他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

”读后我对孩子们说:“弟弟学习很认真、很刻苦,你们说说他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当了科学家,研究新武器;有的说他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真是众说纷纭。

正当孩子们说得感慨激动之时,我话锋一转:孩子们,他什么也没当成,在他八岁那年,凶残的敌人将他杀害了。

”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愤怒、惋惜种种神情交织在一起,虽然无语,但取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我想:这堂课的成功就是正确认识了“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例子”的真正含义。

这种教材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说它是科学、全面的。

(三)转变教师角色观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观,可以根据唐代教育家韩愈的理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来推断。

教师是(1)道德的传播者;(2)知识的传播者;(3)问题的解决者。

不难看出: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观是以“教师为中心”,它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教书匠”,为了教书而教书,很少去反思,去研究。

这样一个角色,只能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但绝做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它对教师自身发展而言可能比较顺利,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迫切需要根本性的变革。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人们对教师的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前面传统的教师角色观相比,教师角色观体现在:(1)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

(2)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成者。

(3)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

不难看出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将被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

(四)转变师生关系观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甚至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直观形象点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

如果把它拟人化些,可以归纳成都专制的、单向的与服从的关系。

这也有它的好处,这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方便,特别适合我们大班教学。

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有问题不敢提,有意见不敢说,只能无条件的服从,即使老师说错了,也只能忍气呑声地接受,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一条船上有90头牛,40头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先给美国孩子做,他们七嘴八舌地跳起来,说这个题目出错了,这条件与问题不相关,无法做。

但是拿到中国做,很多人做出来了,答案是50岁。

问其原因,他说老师出了题目,就有答案。

现在有两个数字要么加、要么减、要么乘、要么除。

如果加起来就是130岁,这个人老得不像样子,开不动船。

如果乘更不可能。

如果用除,商有余数,看来看去只能用减,90-40=50差不多,经验丰富。

这是学生长期无条件服从,不敢批判而导致的恶果。

新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过程。

因此,要求师生关系应是双向的、平等的、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关系。

双向是对单向而言,不仅是老师对学生发号指令,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平等需要我们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地位。

失去了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在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

在这里,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权威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

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在给江苏一学校作课题鉴定时,写下这样一句话:翻开书本学理论,蹲下身子看孩子,都会给我们收获。

翻开书本就是能从中要学习教学理论及教育技术;蹲下身子后,我们就能会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以前瞧不起或看不见的东西。

这里蹲下来与学生交谈,虽是空间上的距离,但本质上是给孩子一个平等。

(五)转变教学任务观对教学任务观的认识大略经历了四个层次:(1)、教学生内容。

它以书本文字表现出来,把教学任务理解为教书,教师只为完成任务而上课,从不为学生发展服务。

(2)、教学生学会。

这个层次比前一种理解要深一些,教师不仅满足于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

(3)、教学生会学。

这一层面的教学过程要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这显然对学生终生发展很重要。

中国小学教育实践,是80年代初关注方法策略指导的(我想小语“能力训练”的创立82年,可能是基于这个背景创立的)至今经历了差不多十几年,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作了很多的探索。

但发现即使掌握了很多的方法,就能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吗?这里有一个对方法选择运用的问题。

于是90年代,和学习方法指导相关联,提出学习策略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学习方法、技能加以不断选择和调控,不仅包括方法技巧调控,还包括学习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上的调控。

(例《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情境策略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提出)4、教学生会创造。

随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的召开,这种观念表现越来越强烈。

因为第三个层面“教学生学会学”,已为学生打好了扎实的基础,但也存在学生创新精神不够这一缺陷。

学生学会的是社会已有存在的知识,充其量只能适应这个社会。

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就在于能改造社会。

因此,“教学生会创造”是教学工作的最高境界,换句话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我选择,并最终实现自我创造,这是学校教育最终的目标。

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教学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实践。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在人才目标上,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更好地去适应明天的生活。

”未来社会谁也不知晓,但谁也都能预知。

有人说未来社会是一部大机器,需要各种各样人才。

陈景润是人才,雷锋同样也是人才。

但对于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又是高度的一致: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交际能力。

强健的体魄是安身立业之本。

毛主席曾提出三好学生标准是“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把身体摆放在三好生标准的首位,他老人家多么远见卓识。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发展喜中有忧。

一方面,身体发展速度很快;另一方面,身体的内在素质发展不尽人意,“肥胖型”和“豆芽菜型”日趋严重。

当然学生的身体状况涉及的方面诸多,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是引发轻视学生状况因素的主要原因。

我们教师自己要力之所及,重视体育课程,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把“身体第一”的观念付诸实行,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造就一代新人尽自己一份力——教孩子学会健体,教孩子学会做事,教孩子学会学习,教孩子学会合作。

教给孩子做人的基本准则:树立民族自信心{英国一学者地对科学家李约瑟的25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精彩的提炼,写了一本书《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该书告诉我们,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