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的演变看历史的进程一、研究中国服装演变历程的目的探求社会风俗的变迁,研究民间审美旨趣的变化,从服饰变化中,看出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态势,也可以从中为美学的研究,提供直接或者间接的证据,同时,可以看出政治力量对于民间文化的整合,传统礼法与民间取向的斗争。
通过服装的研究演变帮助人们更好、更全面、更透彻的从服装的演变中了解历史的进程。
服装的演变伴随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王朝的历史进程,统治阶级的统治特点及其当时的民风民俗。
而本次课题是通过历史服装的演变过程,充分解剖服装的各个特点和代表的具体含义,直观明了地向人们展示服装的形态特征,帮助人们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到当至今的历史,有助于让人们喜爱历史、探究历史、记住历史。
二、中国服饰演变的因素中国古代的服饰因经济发展状况,思想观念国家政策,外来文化影响等而发生演变。
1、文化观念方面:如民俗、风俗和审美观等等变化。
2、生存需求方面:如劳动、作战和舒适度等等要求。
3、技术经济方面:如材料、工艺和经济性等等发展。
4、科学认识方面:如对健康、环保等等认识逐步深入而变化。
5、政治改革方面:如三大改造后人们统一流行绿军装、列宁装。
6、竞争市场方面:如明朝后期大型商帮的出现,其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7、经济实惠方面:如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困难会选择比较便宜简便的服装。
三、中国服饰演变的特点中国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各时期的服装服饰,就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特点的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着装风格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
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
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的。
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
但是店铺很少。
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
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如的确良,二合一,三合一。
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
改革开放初期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
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
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
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
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
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
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四、服饰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折射1、古代服装伴随着历史的演变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
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
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是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
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
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
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
质地粗劣的襦叫褐。
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
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
紧窄的袖口叫袪。
袍有衬里,是夹衣。
单衣叫。
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
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褕所取代了。
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先秦、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产生、初步发展时期,所以服饰比较简单。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
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
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
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
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
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了。
所以唐朝的服装体现了唐代的民族融合,经济繁盛的历史特点。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袪。
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
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
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
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
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
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
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
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
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
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
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
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
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
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满族入关建立满清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
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
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开衩。
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
补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兽,但是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满清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
有一种长不及腰、袖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马褂。
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
还有马甲,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
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
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
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
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
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
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
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也渐渐少见了。
2、近代服装发展的趋势民国时期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服不但穿着不便,也不大适应当时我国人民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大襟式长衫、对胸式短衬裤等“传统服饰”又不能充分表现推翻帝制后的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服的缺点。
中山装的特点是在“企领文装”(即现在已不流行的青年装)上以为基础,稍加改进:在企领上再加一条翻领,这样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的多少而膨胀收缩的“琴衣袋”式样。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长裤是:前面开缝,用暗钮扣扣紧,左右各一个大暗袋,裤腰处有一较小的暗袋(俗称“表袋”)。
左右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
孙中山先生说,这样的“新装”保留了西服的部分长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在任何场合穿上都显得庄重而不死板。
此后中山服便被外国人称为是中国的“国服”了。
继而服装发展史中的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民国女学生装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西混合式的裙衫即“文明新装”,从保存至今的照片及实物资料来看,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此装扮朴素简洁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国民族服饰的风韵。
另一类女子学生服则为改良的旗袍。
这种服装是在原满族男女通用的旗袍的基础上结合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改良而来的。
改良后的旗袍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通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为上贴下散式,领子仍保留高领。
这种旗袍剪裁简单,旗袍的形象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十分契合,迎合了中国女性温和内敛的性格特点。
穿上这种旗袍的女学生无不给人一种规整、含蓄、端庄的东方女性之美。
在男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是中山装,这是在民国时期学生装基础上进一步改装而成的,它将学生装的立领加上一条翻领,使一件衣服兼具西装上衣和衬衣硬领的功效;将原来学生装的三个衣兜改为四个带褶、外露的明袋,即随物品放入褶可伸展的“琴袋”,下面的两个大袋子大到可以放笔记本的程度,袋上再加软盖;衣服背部有中缝,在后背中腰处加有腰带;原来前襟的九粒单排扣简化为五粒扣,袖口处有三粒小排扣,后来又将下面两明袋与上面的两小口袋都改成了现在的平贴口袋,袋的软盖上开明眼加扣。
下裤则前面开缝,用暗扣扣上,前侧左右各一暗袋,再在前腰处开一暗袋,用来装怀表,右后臀部也挖有一个暗袋,用来装东西。
学生装和中山装以其特有的简洁朴素、大方得体以及所象征的新的时代精神,赢得年轻学生和进步青年的喜爱。
3、现代服装发展的多样化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
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
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