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微
23、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24、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28、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9、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能
看出下列各教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有:(1)佛教(2)道教(3)墨家(4)儒教
A、(2)(3)(4)
B、(1)(2)(3)
C、(1)(3)(4)
D、(1)(2)(4)
30、《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这
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过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
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于相信的含沙量63%。
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
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
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
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
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材料四: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
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孟子》书中提到饥荒有17次之多。
一段章句里提及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
原因。
(6分)
(2)十世纪后,关中地区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指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转移的过程。
(4分)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
(4分)关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你有何启示?(2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
(6分)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什么本质问题?(2分)
32题:问答题(16分)
(1)秦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和地方创建了哪些制度?(6分)(2)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汉朝,隋唐,宋朝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分)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什么本质问题?(2分) 32题:问答题(16分)
(1)秦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和地方创建了哪些制度?(6分)(2)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汉朝,隋唐,宋朝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分)
33.(25分)
(1)关中地区土质纤细、松软,土层深厚,适合于原始工具耕耘,且关中地区水利十分发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分)农业为古代文明之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文明重心首先在关中地区。
(2分)
(2)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在10世纪以前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再由东向西的反复过程,(2分)十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中心东移。
(2分)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政治中心东移的根本原因,关中地区环境的恶化是导致政治中心东移的直接原因。
(4分)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2分)
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
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