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
▪ 唐代律赋多为应试之作,歌功颂德,故其质量不如同时的骈赋、 骚赋,但因为数量众多,与其他赋体相比占压倒性优势,故律赋 的创作理当成为辞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 大体而言,初、盛唐为律赋的初始阶段,盛唐开元年间,律赋的 创作技巧得到很大发展。到中唐贞元、元和年间,律赋的体制渐 趋固定,科举试赋成为定例。
论学之文有《送孟东野序》《答李翊书》《送高闲 上人序》等
▪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 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 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 雷霆霹 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 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 后世。
论政之文有《论淮西事宜状》《论佛骨表》等
▪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 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 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 岂宜令入宫禁?
二、陆龟蒙
▪ 陆龟蒙(?—881?),字 鲁望,姑苏(今江苏苏州)人。 举进士不第,隐居松江甫里。 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 与皮日休唱和,人称“皮 陆”。朝廷以高士征召,不 至。躬耕勤劳,喜好泛舟太 湖。
三、罗隐
▪ 罗隐(833—909),字昭谏, 馀杭(今属浙江)人,十举进士 而不第,懿宗咸通十一年(870) 始为衡阳主簿,后依镇海军节度 使钱镠,历任钱塘令、著作郎等 职。
二、唐文的高度
▪ 唐代文章体裁繁多,在继承前代诸多文体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 发展和变化,并产生了一批大家、名家。除了韩、柳,初唐有王、 杨、卢、骆等,盛唐有燕、许大手笔,擅写策论的陆贽、李德裕 等,晚唐有温庭筠、李商隐、段成式等的“三十六体”,小品文 家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牢骚之文有《进学解》《送穷文》《送李愿归盘谷 序》等
▪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 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 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 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 誉盛德,入耳而不烦……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 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 所为也。
士有斗心,人无虚额,使之侦候,咸亦闻知。尚未能率厉骁雄,揣摩锋 镝,远收麻垒,直取艾亭,成大朝经武之威,毕微臣报主之分。可书竹
援据鞍,尚能矍铄;而班超揽镜,不觉萧衰。恐无以早就大功,久当重 任,自思已熟,求退为宜。
第四节 晚唐小品文
一、皮日休
▪ 皮日休(834?—883?),字 逸少,后改字袭美;复州竟陵 (今湖北天门)人。他出身贫寒, 早年隐居襄阳鹿门。懿宗咸通八 年(867)以榜末登进士第。曾 入朝为太常博士,复出任毗陵 (江苏武进)副使。乾符末年,参 加黄巢起义军。僖宗广明元年 (880),黄巢入长安称帝,他被 任为翰林学士。后黄巢兵败,不 知所终
韩愈的杂文主要有《杂说一·说龙》《杂说四·说 马》《获麟解》《伯夷颂》等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玄宗开元时期的苏颋、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们的创 作还是以骈体为主。
▪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文章却出现繁荣的局面。元 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作者继起,产生 了许多忧时伤世之文。残酷的现实逼迫他们不断思考、寻找 挽救衰世的方案。他们普遍认为社会颓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儒 家传统的缺失,这种缺失造成了社会失序,礼义沦丧,道德 水准不断下降。而解决的方案是重建儒学的权威地位,清除 六朝以来文坛上的萎靡颓败之风。他们以宗经复古为号召, 创作了大量散体文,积极探讨文体与文风改革的理论。
▪ 对中兴的企盼造就了儒学的复兴,而儒学的复兴促发了政治 上的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文体文风改革的出现就顺理成章 了。
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理论
▪ 以韩愈为首的复古主义思潮,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 思想运动。他们打着复古的旗帜,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反对佛、道二教,藉以整饬社会风气,从而阻止 统一帝国走向衰落和崩溃。
▪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 邑。贼臣乘衅,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凌逼,万品失序,九 庙震惊,上辱于祖宗,下负于黎庶。
唐代骈文,至晚唐李商隐始集大成
▪ 李商隐所作骈文不同他人之处在于其瑰丽奇古而又清切典丽的风格。 ▪ 《为濮阳公陈情表》 ▪ 臣自受命以来,为日斯久,未尝一日不修战格,未尝一日不数军储。使
▪ 初唐四杰均精于骈体文的创作,他们虽然倡导文风改革,但 为文仍带六朝馀色。他们的骈文较六朝作者多了些清新刚健 之气
▪ 盛唐骈文以张说、苏颋最为杰出
中唐以后,骈文在陆贽手中达到了变化的极致
▪ 《奉天改元大赦制》
▪ 肆子小子,获缵鸿业,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 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 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 已,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 斋居送,众庶劳止。
论道之文,有《原道》《原性》《师说》等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七章 古文思 潮
与唐文的成就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背景与韩柳的散文理论 ▪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 第三节 骈文的新发展 ▪ 第四节 晚唐小品文 ▪ 第五节 唐文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背景与 韩柳的散文理论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
▪ 隋及唐初,文学尚有六朝馀色,骈俪风习仍占上风。至初唐 时期,高祖和太宗出于施政的需要,提倡公文奏疏,实录切 用。当时所修史书和魏征、马周等人的奏议中,已能嗅到散 体的味道。
▪ 啖助、赵匡、陆质的新《春秋》学考核三传,取长补短,不 拘泥于一经,采兼收并蓄之途。与汉儒章句之学截然不同。 新《春秋》学派为中唐的政治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显示了革新派经世致用的理论特色。
▪ 韩愈、李翱及其同道倡导和推动的儒学复古,又把经学研究 的重心转向心性问题,经学学风又为之一变。韩愈志在重建 儒家道统,以孔孟之道的承继者和保卫者自居,试图“适于 时,救其弊”。
▪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 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 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 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 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 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 再次,标举重道而不轻文的观念。 ▪ 此外,他重视作家个人修养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也承认作家
个人情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柳宗元的文学理论大体上与韩愈接近
▪ “文者以明道” ▪ 不过柳宗元对文章的经世致用功能特别关注 ▪ 柳宗元在阐述“文者以明道”的同时,也能充分认识到“文”
的功用。主张广泛学习前人,高扬人性情感。
柳宗元的论说文和传记文也很精彩
▪ 《捕蛇者说》
▪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 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 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 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杂文
▪ 柳宗元擅长写山水游记,他 往往在描写景物时,融入个 人的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 山水在他的笔下有了精神、 有了人格,山水帮助他获得 暂时的心理平衡和灵魂的超 越。他在游记中再现的山水 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柳宗元还擅长写寓言,结构短小而哲理性十足, 《三戒》是其代表作
▪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 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 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 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三节 骈文的新发展
一、文赋与律赋
▪ 散文赋事实上在唐末就已见雏形。文赋之所以在唐末生成, 与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有关。唐末文赋的代表作有杜牧的 《阿房宫赋》、皮日休的《霍山赋》《忧赋》《河桥赋》等, 开始变整齐的四六骈句为骈散间行。
唐赋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中唐时期出现了律赋
▪ 律赋的产生,首先是科举考试的需要,同时也受到齐梁声律之学 的重要影响。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 的散文
一、韩愈的论说文、杂文
▪ 韩愈的散文,体裁多样,风格特异,奔放流畅,情感充沛。 ▪ 韩愈的论说文结合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四类: ▪ 一是论道之文,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 ▪ 一是论政之文,多指摘朝政阙失; ▪ 一是论学之文,阐述其文学思想及创作理念; ▪ 一是牢骚之文,多针砭时弊,宣泄愤懑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