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能力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科学就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二、走近作者:沈致远,江苏溧阳人, 1929 年 11 月出生。

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0 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

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

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 2002 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提问: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请根据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明确:文章共 18 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 2 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 3—14 自然段):分析论证——以威廉斯传播科学美的行动展示科学美的魅力。

第三部分(第15— 18 自然段):得出结论——探讨其他领域的科学美及科学美的源泉、乐趣。

四、研读课文:1.第一部分: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讨论明确:第1 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就想到爱因斯坦的形象——白发怒张、皱纹满面。

”然后,作者模拟读者的语气提出疑问:“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 ?不可思议 ! ”这个开头很有创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引起阅读的兴趣。

第2 自然段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与上文“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但作者又提出一个设问:对科学之美,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 ?答案是“责任在科学家”。

科学家沉浸于科学美中,其乐融融,忘记了与大众分享。

再用“但是”一转,举出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的事例。

李政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都是中国画大师,他们共同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2.第二部分: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论证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重点研读第 3 自然段。

第3 自然段有三层意思。

首先说明天文物理学家琳达 ?威廉斯以歌舞和诗歌的形式传播科学美的原因。

接着引用威廉斯的话,称赞宇宙诞生、宇宙流之美。

再模仿威廉斯的反问句式“还有什么比⋯⋯更美丽” ,列举科学美的种种表现形态:电子云的朦胧美,叶绿素的神秘美,DNA的活力美,纳米世界的精致美⋯⋯这个排比句由四个反问句组成,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美的丰富多彩。

第4~5 自然段介绍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

第 4 自然段引用,第 5 自然段评论。

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是借以炫耀外表美;威廉斯的诗,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表现的是内涵美。

内涵美是科学美的重要方面,但恰恰为常人所忽视。

第6~7 自然段评介威廉斯的小诗《爱之力》,认为“爱之力”是凌驾于宇宙四种力之上的伟大的力。

诗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表现了科学家的人文关怀。

第8~9 自然段评介《黑洞之歌》。

威廉斯给科学诗配乐编舞,载歌载舞,登台表演。

如《黑洞之歌》借流行音乐《黑鸟之歌》的曲调,传播关于“黑洞”和引力波的知识,用以庆祝索恩教授六十寿辰,风趣而又切题。

第10~11 自然段评介《物质化女孩》。

这是专为中学生作的歌舞表演,意在唤起新一代的科学热情,引导少男少女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这首诗虽短,却是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榜样,它已超出传播科学知识的范围,而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新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起码要求:不懂量子力学,连谈情说爱的资格也没有。

第12~13 自然段从威廉斯的表演所引起的不同反响,引出了科学家素质的重要话题。

有的人不理解科学歌舞表演,有的人不能领会她的幽默,而在天文学家的集会上,与会者与威廉斯一起尽情欢唱起舞。

由此说明: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需要幻想和好奇心,应具备反传统、求新求异的气质,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有创意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艺术家。

第14 自然段写到了不仅物理学史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

列举了三个例证:人体的曲线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

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第三部分: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第15 自然段归纳、概括科学美之源泉。

因为科学的使命在于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

真理是简单的。

科学美之源泉在于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对照。

第16 自然段论述科学研究之乐。

科学研究是艰辛的劳动,要付出汗水和心血。

但顿悟、突破、发现、发明却是最高的享受,所以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虽辛苦却乐在其中。

这又与第 2 自然段前后照应。

第18 自然段以标题作结:科学是美丽的! 用感叹号加强肯定的力度,然后又用“你同意吗 ?”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出作者的自信,又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第二课时一、学习文章的写法1、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

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

2、提问: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

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 ,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第3 自然段中作者用四个反问句列举了科学美的种种形态:电子云的朦胧美,叶绿素的神秘美, DNA的活力美,纳米世界的精致美,这些排比句简洁有力,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美的丰富多彩。

此外,课文还在多处运用了设问句、反问句。

如:“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 “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二、归结写法(先请学生自主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明确)大致有以下几点:1.本文在总体结构上,基本遵循“提出论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的思路。

2.选择论据时,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为主要材料,一篇短文中,不惜引用她的四首诗,并层层深入地进行评论分析;而其他材料在第 3 和第 11 自然段中略加引证,一笔带过。

3.在表达方式上,不以议论、说明为,主,而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4.在语言风格上,不仅讲究准确、严密,而追求生动、活泼,如设问、反问句就有 10 多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 ?不可思议 ! ” “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 ?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 ! 科学家想到过吗 ?” “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 ?” “科学是美丽的 ! 你同意吗 ?”教师阐释: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

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 ,而美感即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

例如甲认为把黑发染成红色很美,乙却不以为然,而丙则觉得很丑,见仁见智,观感悬殊。

科学美不美 ?不同的人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

所以作者不想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科学家中,作者略写李政道及其《科学与艺术》,详写用多种形式展示科学美的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艺术家中,国外有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国内有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国画家描绘物理学之美的创新作品。

这些丰富的事例极具说服力,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科学之美。

三、归纳总结: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领略了科学之美。

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

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