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一般美学含义(2)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一般美学含义(2)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一般美学含义(2)教学园地06-24 0948簪缨 (冠):官位、名望;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古诗中的青山意象青山: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而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

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

梅花: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

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流水。

刘勰曾说过:“登山情则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一)友情。

《赠汪伦》也是写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与前一首诗人送别友人不同的是,这首诗写的是朋友送别诗人。

结尾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先是夸张桃花潭水深达千尺,美丽诱人;再是就境设喻,以水喻情;最后出人意料,凡语翻新,“不及”一比,凸现出朋友情深似海,义重如山。

友情之纯洁、厚重全通过一个否定性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乡情。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写舟行长江的奇情异景,抒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

诗歌这样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歌颔联、尾联分别两次写到江水。

“江入大荒流”写出诗人极目远眺的情景,只见江水奔腾,一泻千里,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快行壮景之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尾联两句借流水写思乡之情。

(三)爱情。

《妾命薄》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惨命运。

“雨落不上天,水覆再难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前两句就势设喻,化虚为实,以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根本无法实现的现象来比喻皇上对皇后恩断义绝,根本不可能回心意的情形。

后两句也是以流水喻爱情,东西流向,背道而驰,距离越来越远,感情越来越淡薄,君情妾意,形同陌路。

四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也揭示了陈皇后失宠遭弃的悲剧命运。

(四)豪情。

《望庐山瀑布》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庐山瀑布的雄奇壮美。

“日照香火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悲情。

《将进酒》发端两组整句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表达了一种巨人式的悲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二句写黄河之水,着眼于空间夸张。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注大海,一去不返。

(六)幽情。

李白的《山中问答》写桃花流水,窅然远去,抒发一种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幽逸情怀。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问。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一二两句突兀设问,悬念作答,写得变幻曲折,具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三四句绘景传情,意韵悠长。

桃花飘零,水流潺潺,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一派天然、宁静之美。

(七)醉情。

李白才情绝世,嗜酒如命,常常烂醉如泥,尽管如此,他常常也是醉眼朦胧,诗性大发,这个时候临江看水又是另外一种风趣。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写醉游洞庭,抒愤懑块垒。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诗歌之美美在幻想之天真奇特,感情之深沉厚重。

“捣衣”和“砧声”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

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正是杜甫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怀乡之情。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在这类诗歌中堪称典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一、古诗中的水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

但是远在晏珠一千多年之前,就有不知名的诗人发出更为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这是人世间的不自由,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蒹葭》是写男主人公对女性的追求,此诗则是从女性角度入手,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

最可感慨的是: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

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

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

直到当代,“在水一方”的海岛上,诗人余光中仍在感叹:“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水可以流动,因而水又具有沟通的意义。

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可以在诗中同时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当数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饮一江水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

诗人以这种既是阻隔又是沟通的矛盾统一,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

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水的不同作用,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

水的特征是纤柔、深渺,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

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悠悠流水映着无语斜阳,不正是眺望归舟的思妇那寂寞哀怨的情感吗?此为倚楼盼归者眼中的水,欧阳修则把迢迢春水意象用于表现送别主题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同样是楼上女子,同样是一江春水,此次却是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

行人越行越远,她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恰如迢迢春水。

流水也可比作相思之情。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水无尽期,正是相思之无尽期。

思归之心甚至可以化作流水,流到诗人向往的地方:“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钱起《秋夜送赵列归襄阳》),“白云西上催归念,颍水东流是别心”(刘长卿《颍川留别司仓李万》),这里的江水已不仅为诗人提供传情的媒介,简直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了。

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句名篇多不胜数: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诗人的悲愁似水难以斩断。

同是以水比喻愁情,三位诗人从不同角度着眼,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的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他们的诗作同样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其实,流水只是流水,阻隔与沟通只是诗人的感觉,有情无情也本非流水所有。

它只是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

花,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多是基于对花的热爱而产生的感叹。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黄庭坚爱水仙。

梅的坚毅高洁历来被诗人所赞美,众多的咏梅诗脍炙人口。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

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句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孤梅独放,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

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读者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一句则充满了理趣,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

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古人称赞这两句是宋“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