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 静夜思

8 静夜思

第四单元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课文:《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都向学生传递着生活中的美好,呼唤着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课题内容简说
静夜思
这是一首语言浅显但感情真挚的思乡诗,全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成功地抒发了身处异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触发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夜色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我”不再怕黑了。

这首诗告诉我们:克服胆小的心理,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

端午粽
本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体现出粽子的美味和外婆的善良、勤劳,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彩虹
本篇课文中的“我”凭着丰富的想象力,把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想象成是一座美丽的桥,“我”可以到桥上去,为爸爸浇田地,用镜子照妈妈梳头,坐在彩虹桥上荡秋千,反映了“我”的天真可爱,以及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1.会认54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

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3.通过识字加油站和读好轻声的词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会读会背古诗,养成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习惯。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章的感情及意义。

1.会认54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通过识字加油站和读好轻声的词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8.静夜思……………………………………………………………… 1~2课时
9.夜色………………………………………………………………… 2~3课时
10.端午粽……………………………………………………………… 2~3课时
11.彩虹………………………………………………………………… 2~3课时
语文园地四…………………………………………………………… 2~3课时
1.创设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2.通过图文结合、以读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鼓励个性化的想象。

3.鼓励学生多阅读,增加阅读量。

8.静夜思
课题静夜思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真实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皎洁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
成李白,表演一下这首诗。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
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
诵、积累这首古诗。

这首诗。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用时:7分钟)
1.认读生字卡,并引
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
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
给大家提个醒?
2.教师范写。

3.学生独立描红、临
写。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
优点,指出不足。

1.生认读生字卡。

交流正
音。

2.生观察每个生字在田
字格中的位置,同桌交流书写
应注意的事项。

3.生描红,并展示作品。

10.我会写:
前低乡
11.比一比,组词。

乡()故()
香()放()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用时:8分钟)
1.《静夜思》这首诗
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
情。

皎洁的月光就好似一
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
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
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
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
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2.回家和爸爸、妈妈
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
句,读一读,背一背。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
诵古诗。

2.课件出示描写月亮的
古诗。

(1)小时不识月,呼作
白玉盘。

(2)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

12.书写下列生字的笔顺:
前:__________________
低:__________________
乡: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出现,加以巩固。

在广泛的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静夜思》课堂教学片段
结合语境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师:“既然会读了,那我来考考大家。

‘疑’是什么意思?”话音刚落,学生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到“疑”字上。

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

……
(把学生说的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诗人李白当时看见的是怎样的月光。

生:(齐)明亮的。

师: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是怎样的呢?
生:白蒙蒙的。

生:如同铺了厚厚的一层霜。

师:看来,诗人是用霜来描写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怀疑地上有没有下霜。

那么“疑是地上霜”的
“疑”字只有理解成什么才更合乎情理呢?
生:(异口同声地)好像。

师:(总结)对。

看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可以很好的体会和把握词语在具体诗句中的意思,在今后的诗歌学习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