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新公共管理(47):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政府失灵(失败论)(36):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的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些情况。
市场失灵: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目标管理(174):主要是指对组织目标的管理。
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绩效管理(161):是在设定的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
公共组织(64):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产品为基本职能。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公共物品(270):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公平理论(152):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当员工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横向和纵向)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该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它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权变理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课本33:认为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管理者都适用的一般模式,管理是因时、因人、因条件而变化的。
企业型政府(323):是与“官僚政府”相对应的。
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
与“官僚政府”相比,"企业型政府"是非官僚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富于活力与生气的、以人民需求(或称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政府。
国家干预主义(105):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
(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商主义,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基本理论(34):经济人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简答:1.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新公共管理全面继承了公共选择理论的看法。
与市场相比,政府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让政府去承担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在所难免。
政府应该全面后撤,只做那些只能由自己做、又有能力做好的事,而把那些社会有能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尽可能交给社会实现自我管理。
将政策职能(掌舵)和管理职能(划桨)分开,政府应该完全由自己来承担的制定公共政策或掌舵的职能放在中心位置,而将管理或划桨的职能由准自治或半自治的公共机构来承担,特别是那些商业性公共服务,则完全由私有化、企业化的途径来提供。
】如何管理的具体表现如下(54—55):①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
引进竞争机制,取消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采取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同时,主张对某些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②政府服务以顾客为导向。
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是负责任的“公共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③由重视工作过程与投入转向注重结果与产出。
明确规定公共机构应达到的工作目标,对其最终工作结果予以测量,并对达到甚至超额完成的预期目标的机构和人员实行奖励④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
比起传统科层制组织结构,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新公共管理通过授权改进公共部门的工作。
⑤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施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
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定绩效合同,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⑥文官与政务官员之间密切互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相互渗透。
强调文官与政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让高级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持政治敏感性⑦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了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新公共管理特点:(47)转移权威,提供灵活性;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发展竞争和选择;提供灵活性;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信息技术;改善管制质量;加强中央指导职能。
2.公共组织变革的类型(公共组织内容)(85—89):①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
前者侧重的是组织实体的外部规模和技术特征;后者侧重于公共管理职能的调整,组织权力结构的调整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公共管理体制的变革等。
②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前者着眼于公共组织的职能范围、权力体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管理层次与幅度的调整。
后者着眼于公共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
③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前者主要是指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全面改革组织系统,但原有的组织形态实现较大的转变。
后者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个实现改革的阶段目标,通过阶段性的调适,最终实现改革总目标。
3.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限制:(181)(1)目标管理在封闭体系的组织中较易实施,但在变动而且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则不易使用,因为此时目标往往难以设定。
(2)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
高层主管要信任下属的能力,以及下属原为实现组织目标尽心尽力:下属也要相信高层主管是真心鼓励大家参与,但研究表明,在官僚体制中建立信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3)公共部门的目标往往比较模糊,不易量化,其结果也不容易衡量。
同时,公共目标的制定过程并非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过程,往往充满了多元目标的冲突。
(4)目标管理的实施通常以一年或少于一年为周期,这种强调短期目标的管理,容易忽视组织长期目标发展的规划。
论述: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错位”。
(二)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三)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所谓行政管理方式,是指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关键是:政企分开----精简与效能的原则包括三层意思:1.机构设置要精简2.人员编制要精干3.办事程序要简化政府职能转变,是一次权限和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必然要触动很多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牵涉面广,难度很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就而蹴,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更新观念,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
因为转变职能,必然会受到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特别是产品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管理方式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职能的转变。
因此,必须破除旧的观念,树立新的观念,观念一变天地宽。
市场能管好的事情政府一定不管,市场管不好的事情政府一定要管好。
(二)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
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二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是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四是理顺上下级政府的关系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改革审批制度,推行依法行政,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目前,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仍然繁多、手续繁杂、操作也不太规范,既不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利于加强政府廉政建设。
(四)建设电子政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推进器”。
实行电子政务不仅能够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进廉政勤政建设;使政府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五)大力规范、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目前,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普遍存在法制化建设滞后,政社不分、行政化色彩过浓,结构不合理、重复设立、职责交叉和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必须大力规范、发展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
我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转变(109—111)1、职能重心的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专政职能为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与社会发展职能为重心2、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转变:①国内统治职能日益次要化,地位相对弱化。
②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培育职能地位日益突出,且占主导地位。
③教、科、文等发展职能将不断得到重视与加强,以建立起健全、高效的教育体系与科学文化发展体系。
④对外交往职能急剧扩张,不仅外交部,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甚至其他公共管理主体都将强化其外交功能。
⑤国家防卫职能也将适当加强3、职能方式的转变(1)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上,由重计划反市场机制转而要求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2)在社会经济职能的运行方式上,由传统的微观、直接管理方式向宏观、间接管理方式转移(3)在管理手段方面,由以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