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厂实习报告
导读:考察对象:硫酸化工厂
考察项目:硫酸生产的工艺流程
考察内容:了解硫酸的生产过程,硫酸生产中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以及硫酸的用途为叙述简便,我将邓峡化工厂设为A厂,高宇集团化工厂设为B厂。
(一)生产原料A厂的生产原料分为硫铁矿,B厂的生产原料除了硫铁矿还有浮选硫铁矿和尾砂。
浮选硫铁矿和尾砂的含硫品位较硫铁矿要高,但是浮选硫铁矿和尾砂的运输费用要高于硫铁矿。
综合比较看来浮选硫铁矿和尾砂的利用率很可观,经济实力雄厚者使用浮选硫铁矿和尾砂的效益较使用硫铁矿好。
硫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S2。
按其不同分为:普通硫铁矿,浮选硫铁矿和尾砂及含煤硫铁矿。
硫铁矿一般是块状。
浮选硫铁矿和尾砂为粉状并含有大量水分,且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还会结块。
在送往焙烧工序以前,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
对块状硫铁矿或结块的浮选矿进行破碎和筛分,浮选硫铁矿和尾砂的烘干,不同成分原料的混合配料。
硫铁矿的破碎通常经过粗碎与细碎两道工序,粗碎使用颚式破碎机,细碎用锟式压碎机或反击式破碎机,鼠笼式破碎机主要用来打散尾砂团块。
(二)硫铁矿的焙烧硫铁矿焙烧,主要是矿石中的FeS2与空气中氧的反应。
随着条件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产物。
工业上为了保证原料中组分尽量转变为二氧化硫,必须在60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焙烧。
硫铁矿的焙烧是在沸腾炉中进行的。
A厂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的生产量是20T/年,另一个系统的生产量是40T/
年。
我去A厂的车间看到细碎的矿料是由输送带直接均匀送入炉内的。
B厂的车间比较大,有一个60T/年的系统,还有一个40T/年的系统,因此它有一个统一的存储库存放原料,将处理好的原料用输送带分别送到各个车间。
焙烧过程中,一般都需要从沸腾层移走热量,以免温度过高炉料馆结,用废热锅炉的换热元件移热,用来产生蒸汽。
B厂建造了一个系统利用废热锅炉产生的蒸汽来发电,这个系统发的电能满足整个车间的用电量。
这个系统既节约资金,又创造效益。
它巧妙地利用了系统需要转移的能量生产新能源,是现代厂家应该提倡的方法。
矿焙烧后产生的矿渣送往废渣收集池。
(三)炉气的除尘及净化l.除尘从沸腾炉出来的焙烧炉气,都含有矿尘。
含尘量的多少与原料的品位,粒度大小,焙烧方法,焙烧强度等因素有关。
清除炉尘的方法,通常是根据矿尘粒子大小不同,由大到小逐级地将矿尘进行分离。
焙烧炉出回炉气温度较高,生产上使除尘和气体降温同时进行。
刚出炉的炉气用水洗的方法除尘。
这种方法的另一个作用是降低炉气的温度,使炉气基本能满足后面工序的温度要求。
水洗后除下的生送到废渣收集地。
经过水洗后的炉气进入旋风分离机除尘。
旋风除尘器可除掉总矿尘量的65.75%。
2.净化此时的SO2体中还含有很多对后面工序中的催化剂有毒的气体。
然后炉气先后进入两个文氏管,进一步除尘,净化和降温。
一般用泡沫塔除尘和净化。
泡沫塔的结构有隔板和筛孔,气体从泡沫塔的下部进入,水从上部冲淋。
焙烧产生SO2使大量的O2与之接触,在硫铁矿焙烧后生成的含铁物
质的催化下,往往会有一小部分SO2被氧化成SO3,这部分SO3在水洗过程中会生成H2SO4形成酸雾,对SO2的吸收产出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一定要除去这部分酸雾。
经过旋风分离机后的炉气,A厂采用素瓷过滤器除尘和净化。
这是一种除去酸雾的方法。
B厂采用了一种比较先进的方法——电除雾法。
在这个工艺里,设备是一个直径4米左右,高度3米左右的塑料圆桶,桶里安装的是几十根与桶同高的直径数十厘米的钢管,每根钢管里安了一根很细的钢丝。
它的原理是在钢管和钢丝间加上很高的电压,将酸雾电解后,使之顺着钢管流下来。
除下来的酸收集到装产品酸的罐子中。
这种方法除酸雾的效果非常好。
相较而言,A厂除酸雾的效果也不错,但是要经过几个素瓷过滤器的净化后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
在这个环节中,也采用其他方法除去那些对催化剂有毒害作用的气体。
(四) SO3 的吸收由于SO3用水吸收的效果不好,容易形成酸雾,因此用98%的硫酸吸收。
SO3的吸收在吸收塔里进行。
SO3的吸收是放热反应,而SO3要到一定的度程度后才能与浓硫酸中的水反应。
A厂采取的方法是用沸腾炉中废热锅炉产生的热量加热 SO3气体,然后进入吸收塔与浓硫酸反应。
生成的酸送入储罐中,通过加水等方法调节酸的浓度后,送入成品酸储罐中出售。
B厂再次利用系统的放热特性设计了一个比较合理的SO3的吸收系统。
它利用SO3吸收时放热的特性,将吸收塔设计为三段,每一段相互隔离,并在吸收塔外安装了换热设备。
进入吸收系统的SO2先出换热设备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然后进入第一段,在催化剂的催化下用98%的硫酸吸收后送入第一存储罐。
此反应产
生的热量被换热器转比后用来加热进入吸收塔的SO3。
第一段的未充分反应的SO3进入第二阶段,如前一般反应,经过第二存储罐后再进入第三段反应,然后生成的酸送人第三存储罐。
这样,SO3的理论转化率为98%,而实际上只有92%。
产生差异的原因有设备的问题,也有生产工艺的问题。
这些浓度不一的酸送入一个调节罐,调节到适当的浓度后用泵送入工厂入口处的罐中出售。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