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摘要】在校园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

景观,是自然形成或人工创造的物体和空间所围合而成的场所。

本文以笔者参与萧山城南初中-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论述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实用功能、精神文化、景观效果的统一;对校区历史及教学特色的解读,对学生教师的定位;小品设计、绿化设计、标示系统、文化节点,等的统一与呼应。

【关键词】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一、实用功能、精神文化、景观效果的统一单纯的景观设计,就是规划并美化这个场所,使之更加和谐地配合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我们需要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予人便利的环境,而是要赋予这个环境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人有一种强烈的存在感。

我们要营造的校园就是这样一个能让师生感动、振奋并且为之自豪、骄傲的校园。

让构成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都拥有自己的意义,让身处校园的莘莘学子都能感受到时代的召唤。

让校园能够影响学生不断进取、勇攀高峰,让学生能够为校园的历史添砖加瓦、丰富色彩,书写新的篇章。

校园景观是可以解读的,但景观的解读必然受到学生已有观念体系的制约。

且先存的观念体系又是景观解读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它能有力地说明下面相关的两个观点:其一,学生面对相同的景观,所获得的信息、所体味的精神是有差别的。

学生对景观的解读不仅展示了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形成学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其二,学生对景观的解读是创造的过程。

学生可能比景观的设计者更理解景观所蕴含的意义,因为学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读已形成的景观,所产生的意义总会打上新时代的烙印。

由此,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同时也丰富了观者自身的精神世界。

学生在与景观的“交往”中获得个人的生长,获得精神的建构,因此,景观的解读过程也是人文精神建构的过程。

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其便利之处在于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

其复杂之处,则在于物质文化景观中有太多的抽象与象征,隐喻与悖论。

但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意义的博大无边,作为隐性课程才有其巨大的教育功效。

景观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与对象-物质文化景观,跟任何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与对象是一样的,只是这里所涉及的对象是精神所物化的对象。

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直接使自己与各种景观建立起了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其中的教育意义,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产生情感态度的体验。

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

种种物质文化景观记载着人类共同的经验。

因此,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所包含的潜在因素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文化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信息。

在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中,解读者力图使自己活生生的现实性与从景观那里获得的刺激处于最紧密的和谐之中,以致两者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产生共鸣。

解读者的人文精神,就是在无数次“视界融合”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建构起来的。

这一进程是如此的通常而又普遍存在,以致于人们常常对它视而不见。

这也难怪,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以觉察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物质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

所谓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在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简括地说,也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并不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

然而,由于其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

事实上,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著名中小学,总会感到该校园有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它使我们感动、兴奋、激越、升腾。

对一所平庸的、毫无特色的、暮气沉沉的学校来说,其缺少的也恰恰正是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及其成员崇高情感和进取性的学校精神文化景观。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一种产生并存在于校园之内的主体精神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

对其内在特点和外部功能的认识,是我们建设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本前提。

这里,我们根据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传播精神文化影响的过程来研究其主要特点。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就能达到的,其要旨在于影响整个校园内学生思想、价值观、意识等精神取向,并通过人格的塑造来养成他们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这正是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影响的深层目的。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其创设的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

置身其中,受教育者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到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用在于通过外部的精神环境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这样一种对个体具有持久作用的自我教育环境。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不会排斥对优秀社会文化的吸收,同时能有力地抵制社会异质文化的不良干扰,具有文化排异的作用。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价值导向、群体凝聚、精神陶冶、规范约束、心理建构、社会辐射六大方面。

二、对校区历史及教学特色的解读,对学生教师的定位学校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意蕴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教育与空间的紧密结合,逐步演化出校园这一独特景观。

校园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具有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景观,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景观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学生不仅通过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景观进行交流、对话。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设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着景观的解读,在解读中理解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文化信息,获得新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意义的重构;同时,环境知觉中人类世代相传的信息筛选方式,空间设计之中蕴含的人类共同经验、价值观也在解读过程中得到确认、强化和丰富。

三、小品设计、绿化设计、标示系统、文化节点,等的统一与呼应。

以萧山城南初中-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如图)笔者参与设计的萧山城南初中-新校区,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力求建成一个功能布局合理、交通组织有序、生态环境优美、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学校园。

校园景观设计以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营造一个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和高品位的具有历史气息的校园文化。

1.总体设计。

功能分区:本项目为初中校园,将考虑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满足教学现代化的需要下,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结合建筑的整体布局,将校园分为入口广场区、教学办公区、休闲生活区和运动健身区等几大功能区块。

空间环境:主要空间环境为各功能分区之中的建筑和道路所分割包围形成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区域。

入口广场区:校园入口水景和门卫构成的入口前广场;主教学楼前的波形绿化和风帆雕塑构成的“乘风破浪”主题广场;实验楼前的绿化和水景构成的“科普星”天地;报告厅前树池铺装构成的阳光平台。

教学办公区:教学楼和行政楼之间的空间由发散交错的铺装绿地水景构成“奇思妙想”主题活动空间。

休闲生活区:教学楼与食堂之间的区域由富有旋律的铺装和绿地构成“律动青春”主题活动空间。

教学楼北侧由条状的铺地、红色特色的坐凳以及树阵构成一个休憩、交流、阅读的空间;二期的预留用地上由铺装、雕塑和绿地构成一个休闲小广场;食堂外围的特色铺装和树阵广场构成一个疏散人流的休憩空间。

运动健身区:由标准跑道、篮球场以及器械活动场配合绿地构成的运动功能区域。

沿河休闲绿地:由健身步道和木栈道结合丰富多变的种植带形成滨河休闲绿地。

交通组织:校园的功能特点决定了整个校区大部分为步行,车行比例应相对较少,在外围设置机动车道,同时作为消防车道,机动车停车主要配合西南的半地下车库和入口两侧的停车位,尽可能减少车辆在校内的行驶,在整个教学区内部基本设置为人行,学生们在这里可以通过步行方便的到达教学楼、综合楼等,而不被机动车所干扰,最大限度的排除了安全隐患。

2.竖向设计.本案整体标高较为平缓,在竖向设计上结合建筑排水坡度,以平整的铺装为主,结合景观构筑物作适量的变化,局部节点绿化做适量的起伏地形便于营造有层次的绿化。

3.种植设计。

与环境景观相协调,反映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做到适地适树。

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利用植物本身的树形、色彩、季相特点,按照反差、对比和渐变等美学原理组成宽度、色彩不同的花带以及大小不等的图案,在林中草坪的映衬下,显得既规则又活泼,给人一种舒畅愉悦的空间感受。

形成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

设计中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满足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兼有生态方面的要求,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

各自然种植带的种植遵循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四季变化的原则,随地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植物来营造不同的自然空间,尽可能做到四季有景、令人过目不忘。

植物配置。

第一层:常绿树种-广玉兰、香樟。

落叶树种-银杏、枫香、黄山栾树、无患子。

第二层:常绿树种-桂花、山茶、杨梅。

落叶树种-红叶李、鸡爪槭、樱花、紫薇、碧桃、紫叶李、木槿、海棠、紫荆、杏梅、慈孝竹。

第三层:常绿树种-海桐球、瓜子黄杨球、含笑球、杜鹃、火棘、凤尾兰、黄馨、八角金盘、四季桂。

落叶花卉-美人蕉、棣棠、迎春、栀子花。

第四层:色带植物-红花檵木、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瓜子黄杨。

第五层:地被植物-鸢尾、葱兰、细叶芒、书带草。

四、综述本项目的环艺部分,就场地、功能分析,关系明确,功能清晰。

参考文献:[1]《环境教育科学选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环境教育理论初探》,《教育评论》1993年第3期。

作者简介:孙烨,1982年1月出生,女,籍贯:绍兴,现任浙江中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景观所所长与工程师职务,本科,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