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安全保卫人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优秀范文银行安全保卫人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优秀范文1沉浮间永葆本色平凡间铸就忠诚——福建南平分行监控报警中心员工黄永贵黄永贵,男,53岁,中共党员,1984年入行,现任福建南平分行监控报警中心员工。
阿贵,本名黄永贵,现为南平分行监控报警中心员工。
认识他的人都亲切称之“阿贵”。
平凡岗位背后是黄永贵30年爱岗敬业的的职业生涯。
他,曾是在部队任班长、荣立三等功的优秀军人,曾在闽北最艰苦的两个支行任副行长、行长,曾在负债累累的武夷山培训中心任经理,曾在人到中年时从业务管理岗位转岗到监控报警中心,在“到龄改任”后,仍不遗余力书写敬业篇章。
岗位浮沉,我心依旧。
黄永贵在不同岗位上始终保持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处处书写对党的忠诚,对工行、对员工、对客户的责任,得到了同行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先后获省、市分行“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总、省行“安全保卫工作先进个人”等10多项荣誉称号,南平分行也连续7年被南平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这也是闽北金融系统唯一连续7年获此殊荣的单位。
家庭责任与事业拼搏之间,他选择后者1992年10月,黄永贵的女儿刚满5岁,他就到离家200多公里的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任支行副行长,从此,长达13年两地分居日子开始。
贫困县“贫”在经济、“困”在交通,颠簸的沙土路,破旧的中巴班车,每次来回就得花费16个小时,怎一个字“累”!有一次,他竟3个月没有回家,年幼的女儿见了他,象躲避陌生人般藏在门后……而在政和支行,他却事无巨细,待员工如家人,曾有位员工遭遇车祸不幸遇难,是他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冒着被村民堵截的危险将员工遗体抬回,如亲人般妥善处理好遇难员工后事。
每提及此,回想起这一幕,当年的老同事总是竖起大拇指: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阿贵,让人敬佩!1996年,他调任光泽支行行长,这又是一个与政和县处在同一经济水平的贫困县,各种挑战依旧摆在面前。
2000年,按总行集约化经营决策,省分行决定撤并光泽支行,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他默默承受,更让他潸然泪下却是老员工的一席话:“光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光泽工行是我的根,这百把号人怎么能说散就散呢?”离家的切肤之痛他懂!但为了大局,保证撤并工作顺利开展,多少次,他和员工促膝长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好员工思想工作;多少次,他亲力亲为,组织业务骨干清点财产、核算账务。
最终顺利完成了艰巨的撤并工作。
在外辗转工作13年,每一次岗位的变动,总是从艰苦走向更艰苦的岗位,但是,每一次都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黄永贵总是冲在第一线。
可是面对家人,黄永贵留下的却是抹不去的亏欠:女儿从幼儿园到上大学,他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老师时常责问女儿“你父亲到底干什么去了?”妻子身体状况不佳,但家务、照顾80多岁老母亲与幼小女儿的都落在她一人肩上,有好几次黄永贵听说妻子晕倒在办公室,他却只能在外地干着急……墨守陈规与开拓创新之间,他选择后者20XX年,人到中年的他调任分行监控报警中心任经理,中年转岗,短暂失落后,他想到更多的还是责任,像一个“老兵”开始了新的战斗。
安保工作重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黄永贵远赴浙江“取经”,探索“桌面演练”这一新模式。
没有美术功底的他凭着一股韧劲,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加点,制定方案、设计场景、制作动漫视频、三维演示图和网点平面图,编写了近万字的演练脚本,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桌面演练。
20XX年11月,省分行和南平市公安局分别召开现场会,推广南平分行经验。
一位“老公安”称赞:“系统内的经验向外推广,这在公安系统可不多见!”在黄永贵眼里,创新不是浅尝辙止,是精益求精,创新一旦开始就没有停止。
经过多次调试、论证,南平分行又先后率先在全省建立了非现场综合检查、紧急求助对讲、监控报警设备联网等“三个平台”,打造了相关业务领域专业检查的“共享窗口”。
20XX年,全省监控中心升级改造试点行的任务再次落到南平分行,在黄永贵的努力下,改造顺利完成,公安部门向南平分行颁发了“监控联网系统安全防范设施合格证”,南平分行成为全省银行业首家获得该合格证的单位。
省分行和省公安厅又分别在南平分行召开“监控联网系统现场会”,推广南平经验,在全省树起监控中心升级改造和远程监控报警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标杆。
付出的背后是累累硕果的回报,黄永贵任监控报警中心经理8年中,南平分行5年安全保卫工作获全省第一;所在部门20XX年分别被省分行、总行评为“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20XX年被省分行评为系统“先进集体”;并先后被省银监局、省公安厅授予“2009-20XX年度福建省银行业安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被南平市公安局授予“治安保卫重点单位保卫工作先进集体”、“保卫集体三等功”等。
指挥调度与身体力行之间,他选择后者“这是一种职业病吧,每次听到消防车呼啸而过,我都会顺着声音想我们有什么网点在消防车开去的方向?”黄永贵自嘲道。
多年的职业坚守,使黄永贵心中永远有根“安全弦”,而一旦“有突发事件”爆发,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战斗在第一线。
20XX年闽北爆发百年一遇的“6.18”洪灾,南平南纺支行第一个告急!距离支行1公里处已是一片汪洋,路变成了河,山变成了坡,山体滑坡、泥石流在周围不时倾泄而下,交警拦在车前:“此路段交通管制,禁止进入,后果自负”!为及时了解网点情况,黄永贵毅然在齐腰的污水中徒步艰难涉水,第一个赶到南纺支行,与支行人员一起将款箱、重要凭证、电脑设备等物品搬至营业厅的9楼,并组织员工严防死守,坚守6个小时后,押运员、调款员及保卫部员工随后赶来,他又带领着队伍持械步行趟过近一米深、两公里长的积水区,将90万元现金如数入库。
安保工作总与险情密不可分。
自助机具发生“贴单堵口”异常情况,他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连夜蹲守,将不法分子现场擒获;深夜,自助银行户外变电箱的电线被不法分子剪断,造成监控报警系统失灵,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却因保安公司枪支和车辆已全部入库,无法将ATM机内的100多万元现金运送回行入库,严寒时分,他通宵达旦现场值守;凌晨办公大楼排水系统堵塞、电梯进水,他冒着磅礴大雨,在没膝的污水忙活1个多小时才找到堵塞点,采取人工排水的方式,最终排除险情。
水、火、盗、抢、骗……这样的险情数不胜数,但每每黄永贵都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享受成果与传承责任之间,他选择后者谈起责任,似乎与他在工作生活中扮演的各式角色分不开。
工作中,他是一名管理人员,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机关二支部党支部书记;生活中,他是一名丈夫与父亲,无论何时,他都责任在肩。
身为部门负责人,所在监控报警中心保卫人员平均年龄54岁,面对一班“老同志”,他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爱岗敬业的队伍。
近5年,监控报警中心先后有5人次被省分行评为系统“先进工作者”、“百名业务标兵”、“保卫先进个人”、“先进技防骨干”;2人次被省分行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
他的一家是典型的“工行世家”,其爱人、女儿、女婿均在工行,女儿新婚典礼时,他牵着女儿、女婿的手,一番铿锵的话语,动情又动人:“我们是‘工行世家’,工行的兴衰就决定着我们的幸福,工行就是我们的‘大家’,只有建设好了‘大家’,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小家’”。
话语一出,引来同行们雷鸣般的掌声。
实际上,他也带着小辈们这么做着,他总是在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们要刻苦钻研业务,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努力把工行这个“大家”建设好。
20XX年4月,“到龄改任”的他仍然没有休息,传帮带的责任他依旧毫不犹豫地扛起来……30多年来,怀着对工行事业朴实而深刻的理解,黄永贵热爱着工行的事业,在“阿贵”这个亲切的称谓中,管窥了黄永贵跋涉的历程——“贵”在执著,“贵”在信念,“贵”在责任……如今,“阿贵”还在前行。
银行安全保卫人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优秀范文2 理想在平凡岗位上闪光——四川分行营业部科技管理部王东升王东升,男,54岁,1978年参加工作,现为四川分行营业部科技管理部员工。
王东升从18岁参加银行工作到现在,已经36个年头。
这36年,正是工行从“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模式到建立起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信息系统的关键历史时期。
从青葱少年到年逾半百,54岁的王东升将半生心血付诸于工行信息化建设事业。
在单位,他是杰出的业务骨干、科技工作的老前辈。
在家里,本该儿孙绕膝的他,却要照顾智力只有7、8岁的28岁儿子。
“在岗一天,尽职一日。
我怎么能因为家里的事影响工作?”是王东升最朴素的价值观,是他30余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真实写照,是他平凡却闪亮的理想追求。
一面对平凡的岗位,他回想起18岁刚入行工作的第一天,在银行系统工作的父亲,叮嘱他“要传承银行人的精神,要自强不息!”36载春秋,他把这句话刻进了生命里,成为了科技战线的一名坚定战士。
王东升是银行人的儿子,打小就对算盘充满好奇。
18岁那年,王东升报名考取了当时的成都人民银行春熙路办事处(现为工行春熙支行)。
上班第一天,在父亲的嘱咐声中,王东升攥住拳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名堂,让父亲为自己骄傲。
在成都人民银行春熙路办事处,王东升做了一名业务员,一干就是6年。
1984年,工商银行电子化建设刚起步,酷爱无线电的王东升等来了“春天”。
当时,银行全靠一支笔一把算盘手工记账,每到结息日,都要全行总动员,通宵达旦地拨打算盘计算、核对,一旦出错,查账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效率极低。
能否设计一套微机程序,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当时的成都分行组织10多名研发人员埋头苦干。
第一个程序研发后送到支行,员工纷纷反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同事提出,“程序不是汉字版,用起来不太方便;每当利率调整又要手动修改,有些麻烦”。
为此,王东升开始琢磨新程序,但是,他没有高学历,不是科班出身,困难重重。
“我初中就能自己组装收音机,为啥不能编程序?”王东升从零开始,不懂专业英文,就逐个单词死记硬背;不会编程,就买来清华大学教材自学。
凭借钻研的狠劲,加上丰富的业务经验,他仅用半年就独立研发出汉字化的储蓄事后监督管理系统。
由此,半米多高的账单,只要20分钟就能计算出来,精确度也大大提高!不料,迎接王东升的却是冷言冷语:银行决定推广该应用系统,许多老员工、甚至是“长字号”领导很抵触,“什么微机?我看就是‘瘟鸡’!还是算盘可靠!”“只要系统能被大家接受,我就很感激了,不奢望得到好处。
”王东升没有惧怕冷嘲热讽,他相信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器。
1987年后,王东升开发的应用系统在成都市全辖范围广泛推广应用,电脑记账成功取代手工作业。
这为后来总行部署的“大机延伸工程”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原始数据,为工程在成都地区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王东升,一个做事从没想过获取回报的人,名字写在了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光荣榜上,写进了无数同事的心里二他一边背着尚在襁褓的儿子,一边在啼哭声和尿布奶瓶中编写程序。